凹凸棒石改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裂解生物质气化焦油中二甲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前景 | 第12-14页 |
|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方式 | 第14-15页 |
| ·生物质气化技术 | 第15-16页 |
| ·生物质焦油的形成 | 第16-17页 |
| ·生物质焦油的危害 | 第17-18页 |
| ·生物质焦油的净化方法 | 第18-20页 |
| ·湿式方法 | 第18-19页 |
| ·干式方法 | 第19页 |
| ·电捕焦油法 | 第19页 |
| ·热裂化 | 第19-20页 |
| ·催化裂化 | 第20页 |
|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化的脱除工艺 | 第20-22页 |
|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中催化剂的选择与比较 | 第22-27页 |
| ·天然矿物催化剂 | 第22-23页 |
| ·碱金属及其他金属催化剂 | 第23-24页 |
| ·过渡金属及其负载型催化剂 | 第24-27页 |
| ·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凹凸棒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8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凹凸棒石的特征 | 第28-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检测仪器 | 第31-32页 |
| ·凹凸棒石的选择与预处理 | 第32-33页 |
| ·预处理后凹凸棒石的表征 | 第33-3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34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4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4-35页 |
| ·晶体化学式 | 第35页 |
| ·比表面积(BET) | 第35-36页 |
| ·负载Ni凹凸棒石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 ·负载Ni凹凸棒石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38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凹凸棒石催化剂催化裂解性能评价 | 第38-46页 |
| ·前言 | 第38页 |
| ·试验系统的建立 | 第38-39页 |
| ·二甲苯的转化率计算 | 第39页 |
| ·温度对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Ni的负载量对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 ·空速对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 ·水碳比(S/C)对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裂解气体产物分析及催化剂再生研究 | 第46-53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催化裂解气体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 ·催化剂失活分析 | 第48-50页 |
| ·催化剂再生研究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