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茶树主要蜡蝉种群及生物学特性 | 第10-16页 |
| 1 引言 | 第10页 |
| 2 江苏茶园主要蜡蝉种类 | 第10-13页 |
| ·形态特征 | 第10-12页 |
| ·相似蜡蝉的区别 | 第12页 |
| ·江苏常见茶树蜡蝉的识别检索表 | 第12-13页 |
| 3 主要茶树蜡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6页 |
| ·可可广翅蜡蝉 | 第13-14页 |
| ·碧蛾蜡蝉 | 第14页 |
| ·褐缘蜡蝉 | 第14页 |
| ·缘纹广翅蜡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茶树主要蜡蝉若虫的RAPD 分析 | 第16-2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1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DNA 提取方法 | 第16页 |
| ·引物 | 第16页 |
| ·模板处理 | 第16页 |
| ·RAPD 扩增反应 | 第16-17页 |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 ·4 种蜡蝉的RAPD 扩增结果 | 第17-18页 |
| ·聚类分析 | 第18-19页 |
| 3 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蜡蝉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 第21-27页 |
| 1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空间分布型 | 第21页 |
| ·回归方程 | 第21页 |
| ·聚集分布原因 | 第21-22页 |
| ·理论抽样数 | 第22页 |
| ·序贯抽样表 | 第22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2-25页 |
| ·空间分布型 | 第22-23页 |
| ·聚集指标 I | 第22页 |
| ·扩散型指数 Iδ | 第22页 |
| ·平均拥挤度 | 第22页 |
| ·Iwao 指标 | 第22-23页 |
| ·聚集原因 | 第23页 |
| ·越冬卵在茶树上的垂直分布 | 第23-24页 |
| ·最适抽样数 | 第24-25页 |
| ·序贯抽样技术 | 第25页 |
| 4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可可广翅蜡蝉越冬卵着卵枝率和卵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27-31页 |
| 1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 ·着卵枝率和卵密度关系方程的建立 | 第27页 |
| ·方程的准确性检验和应用估值方法的工效比较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 ·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 ·运用着卵枝率和卵密度关系方程估计田间卵密度的准确性检验 | 第28页 |
| ·调查着卵枝率和调查全部卵量所耗费的时间 | 第28页 |
| 3 讨论 | 第28-31页 |
| 第五章 可可广翅蜡蝉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 第31-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设备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及模型拟合 | 第31-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 ·温度对可可广翅蜡蝉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可可广翅蜡蝉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 第33-34页 |
| ·可可广翅蜡蝉最高发育速率温度 | 第34-35页 |
| 3 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六章 赛丹及其与阿维菌素的混配制剂 对茶树蜡蝉的防治效果 | 第36-4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3 小结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