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海藻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海藻糖的独特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能源和碳源 | 第14页 |
·蛋白质和细胞膜的稳定剂和保护剂 | 第14-15页 |
·细胞抗热胁迫的保护剂 | 第15页 |
·细胞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保护剂 | 第15-16页 |
·抗冻保护剂 | 第16页 |
·海藻糖保护生物分子的机理 | 第16页 |
·海藻糖的应用 | 第16-20页 |
·海藻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在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0页 |
·海藻糖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20页 |
·微生物抽提法 | 第20-21页 |
·酶合成法 | 第21页 |
·酶法合成海藻糖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OtsA-OtsB途径 | 第22-23页 |
·TreS途径 | 第23页 |
·TreY-TreZ途径 | 第23-25页 |
·其他途径 | 第25-26页 |
·立题背景及任务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基因的克隆 | 第27-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7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质粒抽提溶液 | 第27页 |
·核酸电泳溶液 | 第27-28页 |
·其他溶液 | 第28页 |
·常用仪器 | 第28页 |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第29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 | 第29-30页 |
·PCR产物的连接 | 第3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0-31页 |
·SDS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 | 第31页 |
·重组单克隆的PCR验证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海藻糖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 | 第32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2-33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35-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5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其他溶液 | 第35页 |
·常用仪器 | 第35页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质粒的酶切,CIAP脱磷反应及DNA片段的连接 | 第36页 |
·SDS-PAGE用溶液 | 第36-37页 |
·蛋白纯化用溶液 | 第37页 |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第37页 |
·不同诱导温度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7-38页 |
·不同诱导物浓度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8页 |
·不同诱导时间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8页 |
·非变性条件下抽提His Tag蛋白质 | 第38-39页 |
·Bradford蛋白定量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9-41页 |
·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pLysS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1-43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第43-44页 |
·不同诱导温度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44-46页 |
·IPTG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6-48页 |
·诱导时间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8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48-50页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重组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52-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52页 |
·薄层色谱分析用溶液 | 第52页 |
·常用仪器 | 第52页 |
·DNS法测定麦芽糊精标准准曲线的制作 | 第52页 |
·DNS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2-53页 |
·重组酶的活性测定 | 第53页 |
·薄层色谱(TLC)法检测 | 第53页 |
·重组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测定 | 第53页 |
·重组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测定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DNS法测定麦芽糊精标准准曲线的制作 | 第53-54页 |
·DNS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4-55页 |
·重组MTSase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测定 | 第55-56页 |
·重组 MTSase 最适反应 pH 及 pH 稳定性 | 第56-57页 |
·重组MTSase基因工程菌产酶活力 | 第57页 |
·重组MTHase的酶活测定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谷氨酸棒杆菌treY基因和treZ基因在毕氏酵母中表达的尝试 | 第59-70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菌种和载体 | 第59页 |
·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59页 |
·试剂盒 | 第59页 |
·培养基 | 第59-60页 |
·酵母培养基用储液 | 第60页 |
·酵母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溶液 | 第60页 |
·其他溶液 | 第60页 |
·仪器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4页 |
·treY基因和treZ基因酶切位点改造 | 第60-61页 |
·treY基因和treZ基因毕氏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页 |
·pPIC9K的酶切与去磷酸化 | 第61页 |
·连接反应 | 第61-62页 |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62页 |
·筛选重组子 | 第62页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62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线性化 | 第62-63页 |
·毕赤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63页 |
·转化毕赤酵母 | 第63页 |
·甲醇利用表型的确定 | 第63-64页 |
·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4页 |
·重组酵母的PCR验证 | 第64页 |
·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毕氏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4-66页 |
·重组酵母甲醇利用表型的确定 | 第66页 |
·重组毕赤酵母的PCR鉴定 | 第66-68页 |
·treZ基因重组毕赤酵母的初步摇瓶诱导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下步工作设想 | 第70-7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1页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