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疏肝安神方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第13-19页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分组 | 第13页 |
1.3 盲法的实施 | 第13页 |
1.4 疗效评价指标 | 第13页 |
1.5 样本量估算 | 第13-14页 |
1.6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6.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6.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4页 |
1.7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8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9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页 |
1.10 治疗与疗程 | 第15-17页 |
1.10.1 研究组 | 第15-17页 |
1.10.2 对照组A | 第17页 |
1.10.3 对照组B | 第17页 |
1.11 操作流程 | 第17-18页 |
1.12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8页 |
1.12.1 睡眠情况疗效指标 | 第18页 |
1.12.2 疗效评价 | 第18页 |
1.12.3 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 第18页 |
1.12.4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变化情况 | 第18页 |
1.1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8页 |
1.14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1.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2 结果 | 第19-26页 |
2.1 基线比较 | 第19-20页 |
2.2 睡眠情况疗效指标 | 第20-23页 |
2.2.1 PSQI量表评分 | 第20-21页 |
2.2.2 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 | 第21-23页 |
2.3 疗效评价 | 第23页 |
2.4 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结果比较 | 第23-25页 |
2.5 DBAS-16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第25-26页 |
2.6 不良事件记录 | 第2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26-43页 |
3.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26-33页 |
3.1.1 失眠症的病因 | 第26页 |
3.1.2 失眠症的机制 | 第26-29页 |
3.1.3 失眠症的临床表现 | 第29页 |
3.1.4 失眠症的相关辅助检查 | 第29-30页 |
3.1.5 失眠症的治疗 | 第30-33页 |
3.2 中医对于不寐的认识 | 第33-39页 |
3.2.1 关于不寐的学说 | 第33-34页 |
3.2.2 不寐的病位 | 第34-35页 |
3.2.3 不寐的病因病机 | 第35-36页 |
3.2.4 不寐的辨证论治 | 第36-38页 |
3.2.5 王翘楚教授对不寐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第38-39页 |
3.3 疏肝安神方的认识 | 第39-41页 |
3.3.1 方药组成 | 第39-40页 |
3.3.2 现代药理研究 | 第40-41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4.1 睡眠情况 | 第41页 |
3.4.2 疗效评价 | 第41-42页 |
3.4.3 中医证候 | 第42页 |
3.4.4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 | 第42-43页 |
3.4.5 依从性分析 | 第43页 |
3.4.6 不良事件 | 第43页 |
4 评价与展望 | 第43-44页 |
4.1 评价与不足 | 第43-44页 |
4.2 展望 | 第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附录 | 第55-67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从肝论治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 第5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3 改进型SPIEGEL量表 | 第63页 |
附录4 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 | 第63-64页 |
附录5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 | 第64-65页 |
附录6 睡眠日志 | 第65-66页 |
附录7 随访流程图 | 第66-67页 |
附录8 伦理审查批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