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层微观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 ·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 | 第13-14页 |
| ·低渗透油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多孔介质的表征 | 第15页 |
|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微观领域的研究 | 第16-20页 |
| ·宏观剩余油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剩余油的分类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岩心微观解剖实验方法的研制 | 第25-38页 |
| ·岩心微观解剖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 ·荧光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 第28-31页 |
| ·荧光显微镜的结构 | 第28-30页 |
| ·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 ·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 第31-37页 |
| ·流体组分的荧光可分性 | 第31-33页 |
| ·荧光特征与流体组分的关系 | 第33页 |
| ·不同剩余油饱和度下的荧光特征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岩心微观解剖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8-63页 |
| ·润湿性的测量 | 第38-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设备 | 第38-41页 |
|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41-43页 |
| ·驱油实验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实验设备 | 第43页 |
| ·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页 |
| ·岩心微观解剖实验 | 第44-61页 |
| ·实验设备 | 第44-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3-92页 |
| ·水驱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3-73页 |
| ·剩余油分布的规模 | 第63-64页 |
| ·低渗透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 第64-71页 |
| ·剩余油分布密度 | 第71-73页 |
|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3-79页 |
| ·孔隙半径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3-74页 |
| ·孔喉比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4-75页 |
| ·配位数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5-77页 |
| ·迂曲度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7-78页 |
| ·形状因子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78-79页 |
| ·孔喉比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 第79-91页 |
| ·孔喉比与地层渗透率 | 第80-84页 |
| ·孔喉比对流体分布的影响 | 第84-91页 |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油水在孔隙中的受力分析 | 第92-109页 |
| ·孔隙结构模型 | 第92-95页 |
| ·油水在孔隙中的受力分析 | 第95-107页 |
| ·表面张力和毛管力 | 第95-96页 |
| ·单毛管孔道中的受力分析 | 第96-100页 |
| ·并联双孔道中流体的受力分析 | 第100-107页 |
| ·最佳驱替速度 | 第107-108页 |
| ·流速对驱替和剥蚀效果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流速对毛管力的影响 | 第108页 |
| ·本章小节 | 第108-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0-123页 |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3-124页 |
| 获奖情况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详细摘要 | 第126-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