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功能与光谱性质 | 第13-15页 |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 第13-14页 |
·血清白蛋白的功能 | 第14页 |
·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 | 第14-15页 |
·光谱法研究小分子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进展 | 第15-18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第15页 |
·荧光猝灭法 | 第15-16页 |
·圆二色谱法 | 第16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16-17页 |
·拉曼光谱法 | 第17页 |
·共振光散射光谱 | 第17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谱法 | 第17-18页 |
·其它方法 | 第18页 |
·黄酮及其他多酚类化合物 | 第18-20页 |
·基于荧光猝灭技术研究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1-25页 |
第二章 葛根素与BSA相互作用的多光谱法研究 | 第25-40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 | 第26页 |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ATR-IR)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荧光光谱 | 第27-31页 |
·热力学参数 | 第31-32页 |
·同步荧光光谱 | 第32-35页 |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ATR-IR) | 第35页 |
·Fe~(3+)、Cu~(2+)对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的影响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羟基数目及其糖苷化对结合BSA的影响 | 第40-65页 |
·黄酮醇B环羟基数目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40-52页 |
·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黄酮羟基的糖苷化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 | 第52-63页 |
·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EGCG增强石杉碱甲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效果的机理研究 | 第65-85页 |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69页 |
·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 | 第69-70页 |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ATR-IR) | 第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4页 |
·荧光光谱研究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70-75页 |
·同步荧光光谱调查与药物作用后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变化 | 第75-78页 |
·红外光谱研究与药物作用后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变化 | 第78-80页 |
·牛血清白蛋白对EGCG紫外光谱的影响 | 第80页 |
·EGCG增强石杉碱甲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机理 | 第80-84页 |
·手性异构体影响EGCG与BSA的相互作用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二项式分布模型用于分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85-104页 |
·二项式分布模型 | 第86-88页 |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88页 |
·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 | 第88-89页 |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 | 第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3页 |
·白藜芦醇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的猝灭 | 第89-93页 |
·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残基的临界能量转移距离 | 第93-96页 |
·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参数 | 第96-97页 |
·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 第97-100页 |
·结合白藜芦醇后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分析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