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茂古道沿线聚落探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条件 | 第15页 |
| ·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的范围 | 第15-21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 第2章 松茂古道聚落历史文化背景 | 第23-41页 |
| ·松茂古道的概述 | 第23-25页 |
| ·松茂古道沿线聚落的概述 | 第25-28页 |
| ·松茂古道各民族形成过程 | 第28-30页 |
| ·中央王朝的开发与制度变迁 | 第30-33页 |
| ·土司制度 | 第30-31页 |
| ·改土归流 | 第31-32页 |
| ·移民及经济的发展 | 第32-33页 |
| ·松茂古道聚落文化特征 | 第33-41页 |
| ·社会组织结构 | 第33-34页 |
| ·经济生产方式 | 第34-36页 |
| ·信仰体系 | 第36-38页 |
| ·文化特色 | 第38-41页 |
| 第3章 典型聚落及其建筑研究 | 第41-95页 |
| ·聚落的空间概述 | 第42-44页 |
| ·空间要素 | 第43页 |
| ·要素的组织 | 第43-44页 |
| ·空间形态 | 第44页 |
| ·典型聚落的选择依据 | 第44页 |
| ·松茂古道上的村寨 | 第44-80页 |
| ·羌锋寨 | 第44-54页 |
| ·布瓦寨 | 第54-69页 |
| ·黑虎寨 | 第69-80页 |
| ·松茂古道上的乡镇 | 第80-85页 |
| ·聚落特点 | 第80-82页 |
| ·古道建筑特点 | 第82-85页 |
| ·松茂古道上的城市 | 第85-95页 |
| ·汶川县城 | 第85-89页 |
| ·茂县县城 | 第89-91页 |
| ·松潘县城 | 第91-95页 |
| 第4章 古道聚落形态类型 | 第95-103页 |
| ·地理环境对聚落形态的作用 | 第96-98页 |
| ·河谷型 | 第96-97页 |
| ·山地型 | 第97-98页 |
| ·社会组织结构对聚落形态的作用 | 第98-103页 |
| ·团聚图式 | 第98-99页 |
| ·均质图式 | 第99-103页 |
| 第5章 松茂古道建筑 | 第103-120页 |
| ·居住建筑 | 第103-112页 |
| ·建筑空间 | 第103-109页 |
| ·建筑营造 | 第109-111页 |
| ·建筑营建过程中的习俗 | 第111-112页 |
| ·碉楼 | 第112-113页 |
| ·宗教建筑 | 第113-114页 |
| ·桥梁 | 第114-118页 |
| ·索桥 | 第115-116页 |
| ·梁桥 | 第116-118页 |
| ·建筑文化区域分布 | 第118-120页 |
| ·区域分布的规律 | 第118-119页 |
| ·区域分布的原因 | 第119-120页 |
| 结语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