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A方法及其在裂隙岩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引言 | 第8页 |
| ·岩土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简述 | 第8-18页 |
| ·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 第9-13页 |
| ·有限差分法 | 第9-10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10页 |
| ·边界元法 | 第10-11页 |
| ·无单元法 | 第11-13页 |
| ·扩展有限元法 | 第13页 |
|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 ·刚体弹簧元法 | 第13-14页 |
| ·界面单元有限元法和界面元法 | 第14-15页 |
| ·离散元法 | 第15-16页 |
| ·基于块体理论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 第16-17页 |
| ·DDA和数值流形元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DDA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块体位移与变形 | 第20-23页 |
| ·二维情形下的块体系统平衡方程及推导 | 第23-26页 |
| ·块体系统运动学理论 | 第26-28页 |
| ·接触和相互嵌入 | 第26-27页 |
| ·嵌入与锁定准则 | 第27-28页 |
| ·对二维DDA主计算程序的若干修改 | 第28-29页 |
| ·平面应变模型 | 第28-29页 |
| ·DDA前后处理简单的改进方法 | 第29-30页 |
| ·DDA控制参数的选取说明 | 第30-32页 |
| ·步位移的取值 | 第30页 |
| ·弹簧刚度 | 第30-31页 |
| ·时间步的确定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裂隙结构面的动态聚类分组和网络模拟 | 第32-49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结构面分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 ·结构面分组的必要性和原则 | 第34页 |
| ·聚类分组算法和原理 | 第34-35页 |
| ·聚类基本原理 | 第35页 |
| ·聚类算法和流程 | 第35页 |
| ·结构面动态聚类分组的MATLAB实现 | 第35-42页 |
| ·结构面产状的概率模型 | 第42-46页 |
| ·概率分布形式的确定 | 第42-44页 |
| ·数字特征值的计算 | 第44-46页 |
| ·结构面产状的二维网络模拟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DDA建模方法 | 第49-58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数字图像技术与图像处理 | 第50-53页 |
| ·图像几何矢量转换算法 | 第53-54页 |
| ·图像矢量化和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 ·数字图像技术的DDA建模应用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DDA的工程应用初步研究 | 第58-77页 |
| ·DDA动力学算例验证 | 第58-60页 |
| ·唐家山堰塞坝 | 第60-71页 |
| ·唐家山堰塞坝概况 | 第60-61页 |
| ·DDA计算模型概化和建立 | 第61-66页 |
| ·唐家山滑坡启动条件研究 | 第66-71页 |
| ·隧道掉块DDA数值模拟 | 第71-76页 |
| ·工程背景 | 第72-73页 |
| ·DDA计算模型 | 第73-76页 |
| ·关于计算结果的讨论 | 第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80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关于DDA的总结和展望 | 第78页 |
| ·DDA的优势、不足及其发展目标 | 第78-79页 |
|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8页 |
| 附录 | 第88-9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