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3-14页 |
·区域生态认证机制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7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难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技术线路 | 第18-19页 |
2 区域生态认证基本原理 | 第19-27页 |
·虚拟环境权实体产权化原理 | 第19-21页 |
·外部性与环境权虚拟化 | 第19-20页 |
·虚拟环境权实体产权化 | 第20-21页 |
·环境成本区域分摊原理 | 第21-22页 |
·局地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管理 | 第21页 |
·环境成本的区域分摊 | 第21-22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2-27页 |
·生态系统及其健康 | 第22-24页 |
·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 | 第24-25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27页 |
3 区域生态认证的概念规定 | 第27-35页 |
·生态认证溯源 | 第27-30页 |
·广义的生态认证 | 第27-28页 |
·狭义的生态认证 | 第28-30页 |
·生态认证体系比较 | 第30-33页 |
·主要生态认证体系的特点 | 第30-32页 |
·主要生态认证体系比较 | 第32-33页 |
·区域生态认证(REC)定义 | 第33-35页 |
·认证尺度 | 第33页 |
·认证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认证标志 | 第34页 |
·区域生态认证定义 | 第34-35页 |
4 区域生态认证基本制度 | 第35-41页 |
·区域生态认证(REC)原则 | 第35-36页 |
·区域性原则 | 第35页 |
·复合性原则 | 第35-36页 |
·递进性原则 | 第36页 |
·关联性原则 | 第36页 |
·区域生态认证(REC)基本程序 | 第36-38页 |
·REC 管理组织颁布认证指标体系 | 第37页 |
·对独立认证机构授权 | 第37页 |
·REC 执行机构实施认证 | 第37-38页 |
·转让REC 标志使用权 | 第38页 |
·区域生态认证(REC)技术规程 | 第38-41页 |
·REC 申请 | 第38-39页 |
·REC 审核 | 第39页 |
·指标地方化 | 第39页 |
·和其他认证体系的互容 | 第39页 |
·递进认证 | 第39-40页 |
·REC 证书和REC 标志使用 | 第40-41页 |
5 区域生态认证指标体系 | 第41-55页 |
·现有区域生态指标体系比较 | 第41-45页 |
·现有指标体系及特点 | 第41-44页 |
·清洁发展机制的启示 | 第44-45页 |
·区域生态认证ETE 指标的建立 | 第45-50页 |
·生态认证指标的解释 | 第45-47页 |
·区域生态认证ETE 指标的构建 | 第47-49页 |
·ETE 指标的基本特点 | 第49-50页 |
·区域生态认证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批准 | 第50-55页 |
·新指标体系的设计规范 | 第50-53页 |
·新指标体系的批准 | 第53-55页 |
6 区域生态系统治理企业 | 第55-68页 |
·建立REME:分工理论和企业理论的推导 | 第55-56页 |
·REME 的产生 | 第55页 |
·建立REME 的现实可能 | 第55-56页 |
·REC 机制中REME 的博弈分析 | 第56-63页 |
·由1 个REME 申请REC | 第56-58页 |
·REME 与政府的“代理人—委托人”关系条件 | 第58-61页 |
·REME 与其他企业:讨价还价中的合作 | 第61-63页 |
·REME 的获利途径 | 第63-68页 |
·REC 标志使用权转让收益 | 第64-65页 |
·政府拨款 | 第65-66页 |
·其他收益 | 第66-68页 |
7 区域生态认证动力机制 | 第68-77页 |
·似商标权:REC 标志使用权的经济学属性 | 第68-69页 |
·REC 标志使用权及其特点 | 第68-69页 |
·REC 标志使用权的经济价值 | 第69页 |
·REC 标志使用权的价格决定 | 第69-73页 |
·REC 市场的特点 | 第69-70页 |
·REC 标志使用权的价格决定 | 第70-72页 |
·对REC 标志使用权垄断的限制 | 第72-73页 |
·REC 标志使用权的价值评估 | 第73-77页 |
·收益法 | 第74-75页 |
·成本法 | 第75页 |
·比较法 | 第75页 |
·REC 标志使用权评估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75-77页 |
8 生态认证产品销售分析 | 第77-81页 |
·生态认证产品消费者分析——对基本假定的实证 | 第77-79页 |
·调查方法 | 第77页 |
·问卷设计 | 第77-78页 |
·调查结果 | 第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生态认证产品中间商分析——对基本假定的补充实证 | 第79-81页 |
·调查方法 | 第79页 |
·问卷设计 | 第79页 |
·调查结果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9 区域生态认证环境分析 | 第81-87页 |
·法律因素和法治环境 | 第81-83页 |
·认证法律体系 | 第81-82页 |
·环境法律体系 | 第82-83页 |
·法治环境 | 第83页 |
·政治和政策因素 | 第83-85页 |
·国际环境政治 | 第83-84页 |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 第84-85页 |
·文化影响和对基本假定的进一步分析 | 第85-87页 |
·绿色生活方式 | 第85页 |
·对基本假定的进一步分析 | 第85-87页 |
10 区域生态认证体系改进和启动 | 第87-91页 |
·基于“PDCA 循环”的REC 体系改进 | 第87-88页 |
·REC 计划的优化 | 第87页 |
·REC 计划的执行 | 第87页 |
·REC 计划实施的检查 | 第87-88页 |
·REC 实施的总结 | 第88页 |
·REME 的建立 | 第88-89页 |
·政府主导 | 第88页 |
·大企业发起 | 第88页 |
·社会压力推动 | 第88-89页 |
·REC 市场启动策略 | 第89-90页 |
·政府给予行政支持 | 第89页 |
·REME 股东率先购买REC 标志使用权 | 第89页 |
·REC 体系的主动适应 | 第89页 |
·REC 广告宣传和推介 | 第89-90页 |
·REC 国际化路径 | 第90-91页 |
·REC 管理组织国际化 | 第90页 |
·REC 标准国际化 | 第90页 |
·REC 执行机构国际化 | 第90页 |
·REC 标志国际化 | 第90-91页 |
11 区域生态认证市场动力案例分析 | 第91-102页 |
·生态认证产品生产者分析——对生态认证市场动力的实证 | 第91-93页 |
·FSC 森林认证案例:昌化林场 | 第91-92页 |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案例:长城公司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页 |
·生态认证产品生产者补充分析——对REC 市场动力的实证 | 第93-102页 |
·调查方法 | 第94页 |
·问卷设计 | 第94-95页 |
·调查结果 | 第95-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12 结论和建议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2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2-104页 |
附录1 生态认证产品消费者调查问卷 | 第104-107页 |
附录2 生态认证产品中间商调查问卷 | 第107-110页 |
附录3 生态认证产品生产者调查问卷 | 第110-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详细摘要 | 第122-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