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9页 |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 ·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分析 | 第9-10页 |
| ·驾驶舱工业设计改进是企业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 第10页 |
| ·工业设计中设计评价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目的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装载机驾驶舱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 ·国内装载机驾驶舱工业设计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国外装载机驾驶舱工业设计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工程机械人机工程研究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相关虚拟技术领域研究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评价中的虚拟技术 | 第19-24页 |
|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 第19页 |
| ·虚拟工业设计和设计评价 | 第19-21页 |
| ·虚拟工业设计 | 第19页 |
| ·虚拟人机工程设计 | 第19页 |
| ·工业设计评价和评价因素 | 第19-20页 |
| ·工业设计评价系统 | 第20-21页 |
| ·虚拟工业设计评价 | 第21页 |
| ·装载机驾驶舱虚拟设计评价的主要因素 | 第21-22页 |
| ·装载机驾驶舱工业设计评价运用虚拟技术的优点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装载机驾驶舱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 | 第24-37页 |
| ·驾驶舱工业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理论 | 第24-31页 |
|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人机系统的概念 | 第25页 |
| ·人体尺寸的研究 | 第25-27页 |
| ·中国人体尺寸标准GB10000-88 | 第27-29页 |
| ·GB10000-88数据的结构特点 | 第27-28页 |
| ·GB10000-88数据的应用方法 | 第28-29页 |
| ·中国人体尺度的选择 | 第29-31页 |
| ·人体模型在驾驶舱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 ·驾驶舱作业空间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 第32-36页 |
| ·H点的概念 | 第32-33页 |
| ·座椅参考点(SgRP) | 第33-34页 |
| ·H点在驾驶舱设计中的实际意义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装载机驾驶舱的工业设计分析 | 第37-62页 |
| ·装载机驾驶舱的工业设计原则 | 第37-41页 |
| ·驾驶舱工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37页 |
| ·驾驶舱空间布置的工业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 ·驾驶舱空间区域划分 | 第38-39页 |
| ·驾驶舱室内的元件布局设计分析 | 第39-41页 |
| ·驾驶舱环境因素的评价与研究 | 第41-45页 |
| ·驾驶舱的光环境分析 | 第41-42页 |
| ·驾驶舱的色彩环境分析 | 第42-44页 |
| ·驾驶舱的空气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 ·驾驶员的手伸及界面分析 | 第45-46页 |
| ·驾驶舱操纵设备布置的合理性研究 | 第46-59页 |
| ·人体肢体舒适活动范围 | 第47-51页 |
| ·装载机驾驶舱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 ·装载机驾驶舱人体操纵范围分析 | 第51-53页 |
| ·前方操纵范围 | 第51-52页 |
| ·右侧操纵范围 | 第52-53页 |
| ·驾驶舱作业空间的布置 | 第53-54页 |
| ·最佳操纵范围 | 第54-59页 |
| ·驾驶舱空间的工业设计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 ·驾驶舱工业设计分析方法 | 第60页 |
| ·驾驶舱虚拟工业设计评价思路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装载机驾驶舱虚拟设计评价系统 | 第62-89页 |
| ·装载机驾驶舱虚拟设计评价系统 | 第62-82页 |
| ·装载机驾驶舱虚拟设计评价系统的评价流程 | 第63-64页 |
| ·装载机驾驶舱空间设计仿真 | 第64-69页 |
| ·虚拟工业设计软件的介绍 | 第65-66页 |
| ·设计软件的人体建模功能比较 | 第66-69页 |
| ·基于UG NX~(TM)6的数字人体模型建立 | 第69-75页 |
| ·数字人体模型的产生 | 第69-70页 |
| ·数字人体模型的特点 | 第70-71页 |
| ·数字人体模型技术与传统人体模型的区别 | 第71-72页 |
| ·目前常见的数字人体模型系统 | 第72页 |
| ·UG NX~(TM)的数字人体模型特点 | 第72-73页 |
| ·UG NX~(TM)的人体建模功能使用依据 | 第73-74页 |
| ·UG NX~(TM)的人体模型的使用 | 第74页 |
| ·UG NX~(TM)人体模型创建及姿势调整 | 第74-75页 |
| ·二次开发程序的设计 | 第75-82页 |
| ·UG NX~(TM)二次开发工具 | 第75-76页 |
| ·UG/Open CRIP语言 | 第76-77页 |
| ·基于UG NX~(TM)、GRIP的程序编制的二次开发 | 第77-78页 |
| ·二次开发语言GRIP的使用方法 | 第78-79页 |
| ·虚拟评价程序UG菜单设计 | 第79-80页 |
| ·虚拟评价程序人机交互界面 | 第80-82页 |
| ·装载机驾驶舱布置设计与人体模型的结合 | 第82-83页 |
| ·驾驶舱虚拟设计用户评价系统应用实例 | 第83-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0页 |
|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 详细摘要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