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公司数据集中备份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数据备份及其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数据丢失及应对手段 | 第8页 |
·数据备份定义与作用 | 第8-9页 |
·数据备份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数据备份技术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课题情况简介 | 第11-12页 |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1页 |
·课题实现目标 | 第11-12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本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数据备份理论与存储技术简介 | 第13-27页 |
·数据备份基础 | 第13-15页 |
·数据备份的分类 | 第13-14页 |
·数据备份方法 | 第14-15页 |
·影响数据备份的主要因数 | 第15页 |
·数据备份技术 | 第15-18页 |
·写时拷贝技术 | 第15页 |
·快闪备份技术 | 第15页 |
·并发备份技术 | 第15-16页 |
·镜像技术 | 第16页 |
·快照备份技术 | 第16-17页 |
·基于NDMP的NAS备份技术 | 第17页 |
·磁带虚拟化备份技术 | 第17页 |
·分层存储管理备份 | 第17-18页 |
·基于IP的SAN的远程备份 | 第18页 |
·数据备份拓扑结构 | 第18-22页 |
·HOST-BASED | 第18页 |
·LAN-BASE | 第18-19页 |
·LAN-FREE | 第19-20页 |
·SERVER-LESS | 第20-22页 |
·存储技术简介 | 第22-27页 |
·DAS存储技术 | 第22页 |
·NAS存储技术 | 第22-23页 |
·SAN存储技术 | 第23-25页 |
·iSCSI存储技术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现有信息系统及系统概况 | 第27-31页 |
·网络环境 | 第27页 |
·各服务器存储子系统概况 | 第27-28页 |
·各服务器数据备份需求 | 第28-30页 |
·各系统备份窗口 | 第30页 |
·数据的重要程度 | 第30-31页 |
·备份数据的归档要求及保留期限 | 第31页 |
·备份现状及其弊端 | 第31-33页 |
·数据备份现状 | 第31页 |
·现用备份手段弊端 | 第31-33页 |
·方案目标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备份系统方案设计 | 第35-46页 |
·方案概述 | 第35页 |
·方案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数据备份系统设计 | 第36-43页 |
·备份拓扑结构的选择 | 第36-37页 |
·备份介质与备份模式的确定 | 第37-39页 |
·系统组成 | 第39-40页 |
·介质服务器 | 第40页 |
·备份介质设备 | 第40-41页 |
·所需Agent与Option软件许可 | 第41-43页 |
·系统结构 | 第43页 |
·备份服务的安全设计 | 第43-46页 |
·介质服务器的安全通信 | 第43-44页 |
·磁带介质的安全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备份策略设计 | 第46-53页 |
·备份流程 | 第46页 |
·备份策略 | 第46-49页 |
·Active Diretory备份策略 | 第46页 |
·文件备份策略 | 第46-47页 |
·SQL数据库备份策略 | 第47-48页 |
·Exchange备份策略 | 第48页 |
·操作系统备份策略 | 第48-49页 |
·恢复流程 | 第49-53页 |
·系统恢复流程 | 第49页 |
·文件恢复流程 | 第49-50页 |
·AD恢复流程 | 第50页 |
·SQL数据库恢复流程 | 第50-51页 |
·Exchange恢复流程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功能实现及实施后效果 | 第53-62页 |
·功能实现 | 第53-56页 |
·文件备份与恢复 | 第53页 |
·AD系统的备份 | 第53-54页 |
·SQL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 第54-55页 |
·Exchange的备份与恢复 | 第55-56页 |
·系统灾难恢复 | 第56页 |
·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 第56-59页 |
·D2D备份 | 第57-58页 |
·备份介质的回收 | 第58-59页 |
·备份数据在备份介质间的复制 | 第59页 |
·系统实施后的效果 | 第59-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总结 | 第62页 |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