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鑫金铜矿干堆尾矿库的稳定性研究及监测系统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干堆尾矿库技术参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干堆尾矿库安全系统建设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17-25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1页 |
2.2.1 地形气象条件 | 第18页 |
2.2.2 水文地质 | 第18-19页 |
2.2.3 工程地质 | 第19-21页 |
2.3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4 干堆尾矿坝设计规模 | 第22-25页 |
2.4.1 尾矿库容量 | 第22页 |
2.4.2 尾矿库址 | 第22页 |
2.4.3 尾矿坝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干堆尾矿库稳定性分析 | 第25-4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1.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第25页 |
3.1.2 强度折减有限元法 | 第25页 |
3.1.3 ANSYS软件简介 | 第25页 |
3.2 岩土力学参数试验研究 | 第25-28页 |
3.2.1 计算工况 | 第25-26页 |
3.2.2 取值依据 | 第26-27页 |
3.2.3 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 | 第27-28页 |
3.2.4 安全系数取值 | 第28页 |
3.3 矿体和尾矿库空间关系及相互影响研究 | 第28-31页 |
3.3.1 Dimine软件简介 | 第28页 |
3.3.2 三维数字矿山的空间关系建立 | 第28-31页 |
3.3.3 空间关系及其对干堆尾矿库稳定性分析 | 第31页 |
3.4 洪峰期拦挡坝稳定性分析 | 第31-40页 |
3.4.1 洪水理论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3.4.2 理正岩土分析软件 | 第34页 |
3.4.3 降雨入渗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3.4.4 最高洪水位坝体渗流稳定性分析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干堆尾矿库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6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4.2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4.2.1 计算工况、物理参数、安全参数的确定 | 第41页 |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3 三维模型的确立 | 第42-44页 |
4.3 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4-62页 |
4.3.1 初始应力场平衡计算 | 第44-46页 |
4.3.2 粘性土层承载能力分析 | 第46-50页 |
4.3.3 正常运行和特殊运行时抗滑稳定性分析 | 第50-56页 |
4.3.4 主要剖面位移分析 | 第56-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尾矿库安全监测 | 第65-79页 |
5.1 安全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 第65页 |
5.2 安全监测方案 | 第65-67页 |
5.2.1 监测内容 | 第65页 |
5.2.2 监测仪器及方法 | 第65页 |
5.2.3 监测点的布设 | 第65-66页 |
5.2.4 监测方法及周期 | 第66-67页 |
5.2.5 监测报警及监测信息反馈 | 第67页 |
5.3 监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67-77页 |
5.3.1 干堆尾矿坝地表沉降监测 | 第68-72页 |
5.3.2 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 | 第72-75页 |
5.3.3 井下沉降变形监测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