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陈、共生与融合--联系西方近代建筑发展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解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 二 既有研究 | 第8页 |
| 三 主要概念限定 | 第8-9页 |
| 四 课题框架 | 第9-10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六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形成简史 | 第11-28页 |
| ·天津卫的形成与兴衰 | 第11-14页 |
| ·传统城市沿革 | 第11-13页 |
| ·旧城区的兴衰 | 第13-14页 |
| ·天津近代城市三个板块的形成 | 第14-20页 |
| ·租界 | 第14-15页 |
| ·老城 | 第15-17页 |
| ·新区 | 第17-20页 |
| ·各国租界风貌评述 | 第20-28页 |
| ·英国租界 | 第20-21页 |
| ·法国租界 | 第21-23页 |
| ·日本租界 | 第23-24页 |
| ·意大利租界 | 第24-25页 |
| ·德国租界与奥地利租界 | 第25-26页 |
| ·俄国租界 | 第26-27页 |
| ·美国租界与比利时租界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近代天津的风貌特征——中西杂陈与融合共生 | 第28-38页 |
| ·近代天津城市环境的标志:铁桥、洋场、洋公馆 | 第28-33页 |
| ·铁桥 | 第28-30页 |
| ·洋场 | 第30-31页 |
| ·洋公馆 | 第31-33页 |
| ·近代天津租界的特色 | 第33-38页 |
| ·西洋建筑文脉和天津城市文脉 | 第33-36页 |
| ·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与街道景观 | 第36-37页 |
| ·多彩的建筑文化与宜人的居住环境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天津租界建筑风格的近代渊源 | 第38-58页 |
|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艺术再发展 | 第38-45页 |
| ·文艺复兴至近代以前的古典建筑艺术变异 | 第38-39页 |
| ·资产阶级革命与启蒙运动 | 第39-40页 |
| ·新古典主义 | 第40-45页 |
| ·工业革命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 第45-50页 |
| ·浪漫主义与哥特复兴对中世纪传统的延续 | 第45-47页 |
| ·新材料、新结构与传统艺术的顽固性 | 第47-48页 |
| ·折衷主义与传统建筑艺术的最后阶段 | 第48-50页 |
| ·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的建筑变革 | 第50-58页 |
| ·工艺美术运动与多样化形体砌筑、材料表现 | 第50-51页 |
|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派与新时代的装饰 | 第51-55页 |
| ·简洁的几何形与现代建筑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天津近代建筑基本历史定位 | 第58-62页 |
| ·稍显迟滞的西方“流行潮”浓缩 | 第58-59页 |
| ·折衷与杂陈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天津租界区历史建筑风格归纳尝试 | 第62-85页 |
| ·建筑类型分布概况 | 第62-66页 |
| ·解放北路地区 | 第62-63页 |
| ·劝业场商业区 | 第63页 |
| ·意大利租界区 | 第63-64页 |
| ·五大道地区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历史传统式建筑 | 第66-75页 |
| ·比较纯正的古典与中世纪式 | 第66-71页 |
| ·结合特定国家民族传统的文艺复兴式 | 第71-73页 |
| ·传统集仿折衷与新旧结合的折衷式 | 第73-75页 |
| ·较典型反映近代革新思潮的建筑 | 第75-79页 |
| ·新艺术与装饰艺术派式 | 第75-77页 |
| ·走向现代的过渡式 | 第77-78页 |
| ·现代建筑式 | 第78-79页 |
| ·风情多样化的小住宅建筑 | 第79-85页 |
| ·概述 | 第79页 |
| ·地中海风情 | 第79-81页 |
| ·西北欧风情 | 第81-83页 |
| ·近代古典风情与殖民地古典风情 | 第83-84页 |
| ·近代装饰与现代风情 | 第84-85页 |
| 结语 | 第85-86页 |
| 附录1《中英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 第86-88页 |
| 附录2《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 第88-89页 |
| 附录3《中俄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 第89-90页 |
| 附录4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列表 | 第9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