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2.1 种植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 第18-19页 |
1.2.2 玉米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19-20页 |
1.2.3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 | 第20-21页 |
1.2.4 氮、磷、钾的作用及其在玉米中的积累与分配 | 第21-22页 |
1.2.5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1.2.6 16SrDNA指纹分析法 | 第23页 |
1.2.7 土壤细菌多样性的Alpha分析 | 第23-2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2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7-30页 |
2.3.1 植株部分的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3.2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根系土壤的取样方法 | 第28页 |
2.3.3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根系土壤DNA提取与16S rDNA检测 | 第28-29页 |
2.3.4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 | 第29-30页 |
2.4 试验数据分析与方法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93页 |
3.1 连作与大豆-玉米倒茬种植制度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比较 | 第32-50页 |
3.1.1 形态指标 | 第32-34页 |
3.1.2 光合特性 | 第34-35页 |
3.1.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35-37页 |
3.1.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37-39页 |
3.1.5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39-42页 |
3.1.6 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42-44页 |
3.1.7 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44-47页 |
3.1.8 养分的收获指数 | 第47-48页 |
3.1.9 生产100g玉米籽粒的养分需求量 | 第48-50页 |
3.2 连作与大豆-大豆-玉米种植制度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比较 | 第50-68页 |
3.2.1 形态指标 | 第50-51页 |
3.2.2 光合特性 | 第51-53页 |
3.2.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53-54页 |
3.2.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54-57页 |
3.2.5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57-60页 |
3.2.6 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60-62页 |
3.2.7 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62-65页 |
3.2.8 养分的收获指数 | 第65-66页 |
3.2.9 生产100g玉米籽粒的养分需求量 | 第66-68页 |
3.3 大豆-玉米与大豆-大豆-玉米种植制度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比较 | 第68-87页 |
3.3.1 形态指标 | 第68-70页 |
3.3.2 光合特性 | 第70-72页 |
3.3.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72-73页 |
3.3.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73-76页 |
3.3.5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76-78页 |
3.3.6 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78-81页 |
3.3.7 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81-84页 |
3.3.8 养分的收获指数 | 第84-85页 |
3.3.9 生产100g玉米籽粒的养分需求量 | 第85-87页 |
3.4 轮作与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87-93页 |
3.4.1 土壤DNA的16S rDNA的 PCR产物分析 | 第87页 |
3.4.2 土壤细菌的OTU基础分析 | 第87-90页 |
3.4.3 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90-91页 |
3.4.4 土壤细菌物种注释 | 第91-9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93-99页 |
4.1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93页 |
4.2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4.3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 第94页 |
4.4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94-95页 |
4.5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 第95-97页 |
4.5.1 氮素吸收规律 | 第95-96页 |
4.5.2 磷素吸收规律 | 第96页 |
4.5.3 钾素吸收规律 | 第96-97页 |
4.6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氮、磷、钾养分利用的影响 | 第97页 |
4.7 种植制度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