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杜甫草堂诗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3页
一、草堂恬退心境第13-37页
 (一) 草堂恬退心志的集中表述第14-18页
  1. 淡泊的生命情态第15-16页
  2. 觅“幽”的审美情趣第16-18页
 (二) 草堂恬退之念的形成原因第18-28页
  1. 乱世心态下的人生本位第18-20页
  2. 仕途屡挫后的心灵反拨第20-24页
  3. 草堂幽栖中的思与境谐第24-26页
  4. 释道影响下的思想亲和第26-28页
 (三) 草堂归隐努力的最终失败第28-33页
  1. “力尽望乡台”——身栖而心未止第28-31页
  2. “恋阙丹心破”——身隐而心未息第31-33页
 (四) 草堂隐逸实践的基本认识第33-37页
二、草堂“漫与”诗境第37-58页
 (一) “漫与”界说第37-43页
  1. “漫与”与“漫兴”第37-40页
  2. 杜甫与陶谢第40-41页
  3. 心境与诗境第41-43页
  4. 草堂“漫与”诗境的涵义第43页
 (二) “漫与”新境第43-53页
  1. 内容特征:题小而神全第43-45页
  2. 情感特征:恬淡而疏野第45-47页
  3. 语言特征:简淡而韵长第47-50页
  4. 表达特征:散表而实寓第50-53页
 (三) “漫与”老境第53-56页
  1. 漂泊无依的孤独意识第53-55页
  2. 感老伤病的生命悲唱第55-56页
 (四) “漫与”总评第56-58页
三、草堂“圣者”之论第58-68页
 (一) “戏题剧论”的情感寄寓第58-61页
 (二) 论诗绝句的圣者胸襟第61-66页
  1. 诗歌发展的“容”的史识第61-64页
  2. 诗歌批评的“扬”的雅量第64-65页
  3. 文学继承的“师”的虚怀第65-66页
 (三) 杜甫诗论的承启特征第66-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后记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苏轼的仁政爱民思想及其实践
下一篇: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及其与清代前期诗学风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