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6-28页 |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理论 | 第16-21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启示及问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结构 | 第29-30页 |
·主要创新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及其转型的基本分析 | 第32-51页 |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第32-37页 |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 第32-34页 |
·资源型城市的确定标准 | 第34-35页 |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第35-37页 |
·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 第37-40页 |
·对资源产业高度依赖 | 第37-38页 |
·城市功能异化 | 第38页 |
·经济发展低效性 | 第38-40页 |
·资源型城市的阶段性发展 | 第40-44页 |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划分 | 第40-42页 |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划分 | 第42-44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一般模式 | 第44-50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界定 | 第44-47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 | 第47-48页 |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协调机制分析 | 第51-75页 |
·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的界定 | 第51-56页 |
·资源型城市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转型 | 第52-54页 |
·资源型城市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转型 | 第54-56页 |
·资源优势:利于协调发展 | 第56-58页 |
·自然资源是增长的物质基础 | 第56页 |
·自然资源形成优势产业结构 | 第56-57页 |
·创新型资源促进技术进步 | 第57页 |
·资源丰裕提升利用效率 | 第57-58页 |
·资源依赖:导致非协调 | 第58-62页 |
·资源诅咒:来自现实的质疑 | 第58-59页 |
·Prebisch-Singer假设 | 第59-60页 |
·主要产品陷阱理论 | 第60-61页 |
·“荷兰病”效应 | 第61-62页 |
·政府失灵:寻租行为(制度弱化) | 第62页 |
·我国资源型城市内外演进的协调转型机制 | 第62-73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压力 | 第62-70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部动力 | 第70-71页 |
·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机制 | 第71-72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行为协调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内部转型动力分析 | 第75-91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动力模型构建 | 第75-80页 |
·转型动力因素分析 | 第75-77页 |
·模型构建 | 第77-79页 |
·变量设计 | 第79-80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动力分析验证 | 第80-83页 |
·样本选取 | 第80-81页 |
·样本数据特征 | 第81-82页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82-83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动力中的各因素作用 | 第83-89页 |
·各因素作用强度 | 第83-85页 |
·技术进步的核心作用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行为协调 | 第91-107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行为主体分析 | 第91-95页 |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行为主体的特点 | 第91-94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利益冲突 | 第94-95页 |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行为博弈 | 第95-100页 |
·冲突博弈中政府的行为选择 | 第95-99页 |
·利益协调中的政府作用 | 第99-100页 |
·行为协调的政策创新 | 第100-106页 |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创新框架 | 第100-102页 |
·行为协调的制度工具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攀枝花市协调转型研究 | 第107-120页 |
·攀枝花资源经济状况 | 第107-109页 |
·资源优势 | 第107-108页 |
·经济特征 | 第108-109页 |
·攀枝花转型的协调机制 | 第109-116页 |
·攀枝花城市压力因素分解 | 第109-111页 |
·攀枝花转型动力因素分解 | 第111-116页 |
·攀枝花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 | 第116-119页 |
·产业政策 | 第116-117页 |
·资源政策 | 第117-118页 |
·就业政策 | 第118页 |
·科技人才政策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20-123页 |
·全文创新性工作结论 | 第120-121页 |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简历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