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论文组织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软件重用概述 | 第16-23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软件重用的概念 | 第17-18页 |
·软件重用粒度 | 第18-19页 |
·代码级重用 | 第19页 |
·设计级重用 | 第19页 |
·软件体系结构级重用 | 第19页 |
·软件重用实践 | 第19-22页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20页 |
·软件生成技术 | 第20页 |
·设计模式 | 第20页 |
·软件产品线技术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3-30页 |
·引言 | 第23页 |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 | 第23-24页 |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第24-25页 |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 | 第25-28页 |
·部件描述 | 第25-26页 |
·接口部分 | 第26-28页 |
·软件体系结构重用 | 第28-29页 |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程序切片技术与软件体系结构切片 | 第30-43页 |
·引言 | 第30页 |
·程序切片相关概念 | 第30-32页 |
·程序切片的概念 | 第30-31页 |
·程序切片准则 | 第31-32页 |
·程序切片分类 | 第32页 |
·后向切片和前向切片 | 第32页 |
·静态切片和动态切片 | 第32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的概念 | 第32-35页 |
·切片前提条件 | 第32-33页 |
·切片目的 | 第33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概念 | 第33-35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分类 | 第35-36页 |
·后向体系结构切片(Backward SA Slice) | 第35页 |
·前向体系结构切片(Forward SA Slice) | 第35-36页 |
·静态体系结构切片(Static SA Slice) | 第36页 |
·动态体系结构切片(Dynamic SA Slice) | 第36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算法 | 第36-40页 |
·系统依赖图(SDG) | 第36-37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算法描述 | 第37-38页 |
·算法实现 | 第38-40页 |
·软件体系结构切片应用 | 第40-42页 |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软件体系结构测试 | 第41页 |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基于程序切片技术的软件体系结构评估 | 第43-55页 |
·引言 | 第43页 |
·软件体系结构质量属性 | 第43-44页 |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主要方式 | 第44-46页 |
·基于调查问卷或检查表的评估方式 | 第44页 |
·基于场景的评估方式 | 第44-45页 |
·基于度量的评估方式 | 第45页 |
·比较 | 第45-46页 |
·基于程序切片技术的软件体系结构评估 | 第46-53页 |
·相关概念 | 第46-47页 |
·软件体系结构耦合性度量 | 第47-50页 |
·软件体系结构内聚性度量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 第55-68页 |
·引言 | 第55页 |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 | 第55页 |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 第55-61页 |
·体系结构需求分析 | 第56-58页 |
·体系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体系结构形式化描述 | 第59页 |
·体系结构复审 | 第59页 |
·体系结构实现 | 第59-60页 |
·体系结构演化 | 第60-61页 |
·应用开发实例 | 第61-67页 |
·项目概述 | 第61-62页 |
·项目主要工作 | 第62页 |
·项目实施进度 | 第62页 |
·项目拟开发产品体系结构 | 第62-63页 |
·利用软件体系结构切片方法辅助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8-71页 |
·总结 | 第68-69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69-71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69页 |
·相关应用研究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