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5页
   ·盆地分析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1-20页
     ·沉积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20页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1页
     ·研究思路第21页
     ·技术路线第21页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1-22页
   ·工作方法、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2-25页
     ·工作方法第22页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2-23页
     ·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简介第23-25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5-73页
   ·大别造山带第26-34页
     ·大别山变质岩石单位划分第27-31页
     ·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第31-32页
     ·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第32-34页
   ·前陆构造带第34-35页
     ·张八岭冲断岩片叠置带第34页
     ·前陆褶冲带第34-35页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35-54页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层特征第35-48页
     ·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基底性质第48-50页
     ·盆地构造特征第50-54页
   ·断裂构造第54-56页
     ·桐城–太湖断裂带第54-55页
     ·头坡断裂第55-56页
     ·襄樊一广济断裂第56页
   ·岩浆作用与中新生代盆地第56-67页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第57-60页
     ·中生代基性—酸性火山喷发岩第60-66页
     ·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第66-67页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第67-73页
     ·区域重力场特征第67-68页
     ·区域磁场特征第68-69页
     ·重、磁场对区域构造的约束第69-73页
第3章 中新生代沉积体系特征第73-102页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第73-74页
   ·各沉积体系基本特征第74-99页
     ·冲积扇沉积体系第75-82页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第82-83页
     ·河流沉积体系第83-90页
     ·三角洲沉积体系第90-96页
     ·湖泊沉积体系第96-99页
   ·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第99-102页
     ·前陆盆地河控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第99页
     ·拗陷型盆地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第99-101页
     ·裂陷型湖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第101-102页
第4章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特征第102-143页
   ·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103-110页
     ·古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104-105页
     ·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105-106页
     ·构造活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106-109页
     ·湖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109-110页
   ·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第110-112页
     ·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第110-111页
     ·坳陷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第111-112页
     ·裂陷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第112页
   ·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第112-116页
     ·层序划分方案第112-115页
     ·中三叠统-新近系层序划分第115-116页
   ·中三叠统-新近系构造层序特征第116-143页
     ·构造层序界面划分第117-121页
     ·各地质时期构造层序特征第121-135页
     ·构造层序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第135-143页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第143-165页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第143-145页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的回顾第143-144页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第144-145页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第145-165页
     ·TS1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2)第147-148页
     ·TS2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3)第148-149页
     ·TS3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1)第149-152页
     ·TS4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2)第152-154页
     ·TS5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1)第154-156页
     ·TS6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2)第156-159页
     ·TS7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1)第159-162页
     ·TS8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2)第162-165页
第6章 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充填序列演化第165-178页
   ·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性质及类型第165-170页
     ·沉积盆地成因第165-166页
     ·沉积盆地性质第166-167页
     ·沉积盆地类型第167-170页
   ·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演化第170-178页
     ·中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海退充填沉积序列第171-173页
     ·早中侏罗世陆间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第173-174页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沉积充填沉积序列第174-175页
     ·早白垩世中期走滑拉分盆地充填沉积序列第175页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裂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第175-176页
     ·古近纪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第176页
     ·新近纪山间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第176-178页
第7章 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第178-205页
   ·大别造山带与中新生盆地构造演化关系第178-188页
     ·前南华纪基底发展阶段第180页
     ·南华纪―早三叠世盖层沉积阶段第180-182页
     ·中三叠世—新生代碰撞造山及造山后板内活动阶段第182-188页
   ·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第188-197页
     ·中晚三叠世挤压形成前陆盆地阶段第190-191页
     ·早中侏罗世陆间坳陷盆地阶段第191-193页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沉积盆地阶段第193-194页
     ·早白垩世中期挤压坳陷盆地中走滑拉分盆地阶段第194-195页
     ·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中裂陷盆地阶段第195页
     ·古近纪坳陷盆地阶段第195-197页
     ·新近纪山间坳陷盆地阶段第197页
   ·大别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的耦合关系第197-205页
     ·中晚三叠世盆山耦合过程第197-201页
     ·早中侏罗世盆山耦合过程第201页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山耦合过程第201-202页
     ·早白垩世中期盆山耦合过程第202-203页
     ·晚白垩世—古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第203-204页
     ·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第204-205页
结论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1页
附录第221-222页
图版第222-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流体特征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研究
下一篇: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