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放射性物质处置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核废物处置场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25页 |
| ·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0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Ⅰ号场址区地形地貌及洪积物特征 | 第20-22页 |
|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 第22-23页 |
| ·茶园沟洪积扇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 ·茶园沟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 | 第23页 |
| ·茶园沟洪积扇地下水的排泄 | 第23页 |
| ·含水层的结构和动态特征 | 第23-25页 |
| 第3章 铀在研究区地下水中形态分布研究 | 第25-37页 |
| ·铀在溶液中形态分布的概念和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 ·铀在溶液中形态分布的概念和分析的意义 | 第25-26页 |
| ·水溶液中元素形态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 第26页 |
| ·天然状态下研究区不同类型水中主要元素形态计算 | 第26-34页 |
| ·不同类型水中主要元素形态计算 | 第26-29页 |
| ·C、CA、S、和U 的元素形态分布分析 | 第29-34页 |
|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U 元素形态分布 | 第34-37页 |
| ·污染源的分析 | 第34-35页 |
| ·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的U 元素形态分布计算 | 第35-37页 |
| 第4章 铀元素在研究区地下水中迁移的模型描述 | 第37-44页 |
| ·铀在水中迁移的概念模型 | 第37-38页 |
| ·铀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概念 | 第37页 |
| ·研究区地下水中铀元素迁移的概念模型 | 第37-38页 |
| ·本文数值模拟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 ·数值模拟条件假设和参数的选取 | 第38-44页 |
| ·数值模拟的假设和模型的描述 | 第38-39页 |
| ·铀在地下水水中迁移的参数研究 | 第39-44页 |
| 第5章 铀在研究区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值模拟 | 第44-51页 |
| ·Ⅰ区地下水中铀元素迁移模拟 | 第44-47页 |
| ·瞬时源输入时的数值模拟 | 第44-45页 |
| ·连续源输入时的数值模拟 | 第45-47页 |
| ·Ⅱ区和Ⅲ区地下水中铀元素迁移模拟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6章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56页 |
| ·模拟结果的讨论 | 第51-52页 |
| ·不同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的分析 | 第52-55页 |
| ·U 浓度随PH 值变化的分布状况 | 第52-53页 |
| ·弥散度、扩散系数对U(VI)迁移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其他因素对模拟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A 研究区地下水中铀元素形态分析计算的部分程序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