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理论论文

以微型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先进能量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12-19页
     ·大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第12-13页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第13-15页
     ·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有利条件第15-16页
     ·选题的意义第16-19页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面临挑战与困难第16-17页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第17-18页
       ·本文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8-19页
   ·微燃机介绍第19-22页
     ·微燃机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第19-21页
     ·微燃机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2-25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第22-24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研究第24-2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论文整体结构第25-27页
第二章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第27-40页
   ·微燃机的数学模型第27-29页
     ·额定工况计算模型第27-28页
     ·变工况计算模型第28-29页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第29-31页
     ·微燃机应用分析第29-30页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第30-31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第31-36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特点第31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与系统结构第31-34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第34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高温燃料电池/微燃机混合发电系统第36-39页
     ·高温燃料电池/微燃机混合发电系统种类及系统流程第36-38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更具发展潜力第38-39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有待研究的问题第39页
   ·总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改进研究第40-82页
   ·引言第40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第40-49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方式与调节方法第40-41页
     ·联产系统算例说明第41-43页
       ·系统流程及参数第41-42页
       ·数学模型第42-43页
     ·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第43-48页
       ·夏季供冷情况第43-47页
       ·冬季供热情况第47-48页
     ·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结论第48-49页
   ·回注蒸汽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第49-62页
     ·燃气轮机回注蒸汽循环介绍第49-50页
     ·回注蒸汽微燃机发电系统算例说明第50-51页
     ·回注蒸汽循环系统性能分析第51-56页
       ·回注蒸汽循环与回热循环的比较第51-52页
       ·回热与回注蒸汽的复合循环第52-53页
       ·最佳回注比第53-55页
       ·回注蒸汽时压比的优化第55-56页
       ·微燃机与大型燃气轮机回注蒸汽循环对比第56页
     ·烟气冷凝水回收分析第56-61页
       ·烟气冷凝水回收技术第56-57页
       ·烟气冷凝水回收方案第57-58页
       ·冷凝水回收系统计算分析第58-61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回注蒸汽循环研究结论第61-62页
   ·进气冷却技术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第62-69页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介绍第62-63页
     ·进气冷却算例说明第63-64页
       ·系统流程与参数说明第63-64页
       ·系统变工况计算方法第64页
     ·采用进气冷却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第64-69页
       ·进气冷却对微燃机的影响第64-66页
       ·进气冷却对供冷系统的影响第66-69页
       ·联产系统采用进气冷却的优越性分析第69页
     ·进气冷却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应用研究结论第69页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系统集成及运行研究第69-71页
     ·集成化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第69-71页
     ·集成化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方式第71页
   ·冷热电联产系统新评价准则研究第71-81页
     ·原有评价准则分析第71-73页
     ·能量梯级利用率评价新准则第73-81页
       ·能量梯级利用模型第73页
       ·能量梯级利用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第73-76页
       ·能量梯级利用率的应用第76-78页
       ·与原有评价准则的对比第78-80页
       ·新评价准则研究结论第80-81页
   ·总结第81-82页
第四章 SOFC/MGT混合发电统性能改进及脱碳新系统研究第82-120页
   ·前言第82页
   ·SOFC介绍第82-85页
     ·SOFC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第82-83页
     ·SOFC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第83-85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第85-94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系统与参数说明第85-87页
     ·混合发电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第87-94页
       ·电池单体个数优化第87-89页
       ·电池堆运行温度的优化第89-91页
       ·电池堆运行压力的优化第91页
       ·电池堆燃料利用率的优化第91-92页
       ·电池堆蒸汽/碳比的优化第92-94页
     ·混合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的结论第94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效率提高研究第94-109页
     ·混合发电基准系统算例说明第94-95页
     ·提高基准系统发电效率的途径分析第95-99页
       ·混合发电系统发电效率提高潜力的理论分析第95-97页
       ·混合发电基准系统(?)分析第97-98页
       ·提高基准系统效率的可行途径第98-99页
     ·混合发电系统改进方案一第99-103页
       ·改进方案描述第99-101页
       ·改进效果分析第101-103页
     ·混合发电系统改进方案二第103-108页
       ·改进方案描述第103-104页
       ·改进效果分析第104-106页
       ·第二级电池堆燃料利用率的影响第106-108页
     ·两种改进方案的对比分析第108-109页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脱碳研究第109-120页
     ·CO_2减排思路说明第109-110页
       ·CO_2的性质及危害第109页
       ·本文捕获CO_2思路说明第109-110页
     ·采用氨水吸收法的CO_2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第110-113页
       ·选择氨水吸收法的原因第110-111页
       ·氨水吸收法准零排放混合发电系统方案说明第111-112页
       ·数学模型及参数说明第112-113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13页
     ·CO_2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新系统第113-117页
       ·准零排放新系统方案说明第113-114页
       ·准零排放新系统参数说明第114-115页
       ·准零排放新系统提高发电效率的措施第115页
       ·准零排放新系统性能分析第115-117页
     ·CO_2准零排放发电系统的对比分析第117-119页
       ·两种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的对比第117-119页
       ·与其他准零排放发电系统的对比第119页
   ·总结第119-12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第120-122页
   ·主要创新点第122页
   ·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个人简历第133-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安全监测与鳍片尺寸设计研究
下一篇:气力输送管道中煤粉浓度及相分布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