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儒学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可能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 难点和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 | 第19-31页 |
一、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 第19-25页 |
(一) 价值和价值观念 | 第19-22页 |
(二) 社会价值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 | 第22-23页 |
(三)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 第23-25页 |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特征和作用 | 第25-31页 |
(一)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 | 第25-27页 |
(二)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 第27-28页 |
(三)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儒学价值体系的内容演化及其历史作用 | 第31-55页 |
一、儒学价值体系的形成 | 第31-33页 |
(一) 概念的由来 | 第31页 |
(二) 儒学的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二、儒学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3-41页 |
(一) 天人关系 | 第34-37页 |
(二) 群己关系 | 第37-38页 |
(三) 义利关系 | 第38-40页 |
(四) 理欲关系 | 第40-41页 |
三、儒学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 第41-48页 |
(一) 人文精神 | 第42-43页 |
(二) 道德主义 | 第43-44页 |
(三) 天人合一 | 第44-45页 |
(四) 刚健有为 | 第45-46页 |
(五) 中庸原则 | 第46-48页 |
四、儒学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作用 | 第48-55页 |
(一) 有效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 第48-50页 |
(二) 是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 第50-52页 |
(三) 衍生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儒学价值体系的时代性转换 | 第55-73页 |
一、与时俱进:儒学价值体系演进的脉络 | 第55-60页 |
(一) 先秦儒学价值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 第55-57页 |
(二) 两汉时期儒学价值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 第57-59页 |
(三) 宋明理学对儒学价值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 第59-60页 |
二、儒学价值体系的时代性转换 | 第60-63页 |
(一) 儒学价值体系转换:儒学本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 | 第60-62页 |
(二) 儒学价值体系转换: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第62-63页 |
三、对儒学价值体系转换的思考 | 第63-68页 |
(一) 儒学价值体系转换: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63-64页 |
(二) 儒学价值体系转换中的两种极端观念 | 第64-66页 |
(三) 回应时代的要求:儒学价值体系转换的价值取向 | 第66-68页 |
四、儒学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68-73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实的回应 | 第68-70页 |
(二) 儒学时代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70-73页 |
第四章 弘扬儒学时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73-87页 |
一、儒学仁道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 第73-78页 |
(一) 人道原则:对人作为主体价值的确认 | 第74-75页 |
(二) 仁者爱人: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 第75-77页 |
(三) 仁民爱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 第77-78页 |
二、儒学群己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 第78-81页 |
(一) 克己成人: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最佳途径 | 第79-80页 |
(二) 修己以安人: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 第80-81页 |
(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高价值认同 | 第81页 |
三、儒学义利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 第81-84页 |
(一) 以义制利: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 | 第82-83页 |
(二) 义利统一:追求合理的利益需求 | 第83-84页 |
四、儒学理欲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 第84-87页 |
(一) 以欲从理:培养高尚人格品质 | 第84-85页 |
(二) 理欲统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 第85页 |
(三) 以理导欲: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 第85-87页 |
结束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