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特色 | 第10-11页 |
·内容 | 第10页 |
·特色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资料搜集、整理 | 第11页 |
·实地调研 | 第11页 |
·归纳总结 | 第11页 |
·分析与评价 | 第11页 |
·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 | 第11-12页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历史变迁 | 第13-21页 |
·国外高校校园景观历史变迁 | 第13-15页 |
·封闭式 | 第13-14页 |
·开放式 | 第14页 |
·多元化 | 第14-15页 |
·中国高校校园景观历史变迁 | 第15-18页 |
·中国古代高校景观设计 | 第15-16页 |
·中国近现代高校景观设计 | 第16-18页 |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文化景观领域 | 第18页 |
·校园文化领域 | 第18-19页 |
·校园文化景观领域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文化景观、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概述 | 第21-33页 |
·文化景观概述 | 第21-26页 |
·文化景观的提出 | 第21页 |
·文化景观的发展 | 第21-22页 |
·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22-24页 |
·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24页 |
·文化景观的特性 | 第24-26页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概述 | 第26-33页 |
·概念界定: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 | 第26-27页 |
·校园文化景观分类 | 第27页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功能 | 第27-29页 |
·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因素 | 第29-33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和表达手法 | 第33-57页 |
·不同校园空间环境中文化景观分析—以重庆市高校为例 | 第33-38页 |
·入口区 | 第33-34页 |
·教学科研区 | 第34-35页 |
·行政办公区 | 第35-36页 |
·核心绿化区 | 第36页 |
·生活区 | 第36-37页 |
·体育运动区 | 第37-38页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原因 | 第38-41页 |
·元素数量上的不足 | 第38页 |
·元素体量上的不合适 | 第38-39页 |
·元素位置上的不合理 | 第39页 |
·元素色彩运用不当 | 第39-40页 |
·元素外形的雷同 | 第40页 |
·元素内涵的缺失 | 第40-41页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 | 第41-43页 |
·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 第41-42页 |
·对学校特色的呈现 | 第42页 |
·对校园主体的尊重 | 第42页 |
·对多层次空间的营造 | 第42-43页 |
·对现代精神的融合 | 第43页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手法 | 第43-57页 |
·硬质景观设计 | 第43-50页 |
·软质景观设计 | 第50-54页 |
·水体景观设计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师范学院新校区为例 | 第57-69页 |
·项目概况 | 第57页 |
·项目基址分析 | 第57-58页 |
·自然条件分析 | 第57页 |
·人文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使用对象的行为特点分析 | 第58页 |
·设计理念 | 第58-59页 |
·总体构思 | 第59页 |
·规划结构 | 第59-61页 |
·一轴 | 第60页 |
·两线 | 第60页 |
·三脉 | 第60-61页 |
·四区 | 第61页 |
·文化景观营造 | 第61-69页 |
·硬质景观 | 第61-65页 |
·软质景观 | 第65-66页 |
·水体景观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3页 |
·融合文化元素 | 第70-71页 |
·突出个性特征 | 第71页 |
·服务大众设计 | 第71页 |
·强调多元空间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图表来源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