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观音信仰 | 第9-12页 |
(一) "观世音"、《观音经》 | 第9-10页 |
(二) 观音仰信的历史源流 | 第10-12页 |
二、水月观音 | 第12-17页 |
(一) 水月观音的称谓由来 | 第12页 |
(二) "水月观音"像的画史记载 | 第12-13页 |
(三) 水月观音图像产生探源 | 第13-14页 |
1、《水月观音经》 | 第13-14页 |
2、《水月观音经》经文 | 第14页 |
3、敦煌《水月观音》造像发生在五代、宋和西夏相对比较集中的时期 | 第14页 |
4、《水月观音》造像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 第14页 |
(四) 《水月观音图》的素材 | 第14页 |
(五) 敦煌《水月观音》图像的构成样式 | 第14-15页 |
(六) 莫高窟,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图》 | 第15页 |
(七) 朝鲜、韩国、日本的《水月观音》造像 | 第15-17页 |
三、关于临摹研究 | 第17-20页 |
(一) 整理临摹 | 第17页 |
1、体现完整性 | 第17页 |
2、体现风格特征 | 第17页 |
3、体现原创作品的精神与内涵 | 第17页 |
(二) 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整理临摹的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1、壁画现状 | 第17-18页 |
2、辩识图像 | 第18页 |
3、整理图像 | 第18-19页 |
(1)、积点成线 | 第18页 |
(2)、类比参证 | 第18-19页 |
(3)、查阅经典,寻找依据 | 第19页 |
4、完成白描线稿 | 第19页 |
(三)、整理临摹的价值 | 第19-20页 |
1、可读性强 | 第19页 |
2、展示性强 | 第19页 |
3、趣味性强 | 第19-20页 |
四、榆林窟第二十九窟《水月观音》图解 | 第20-22页 |
五、关于绘画作者的问题 | 第22页 |
六、关于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水月观音》造像的信仰和联系 | 第22-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注释 | 第26-27页 |
后记 | 第27-28页 |
图版 | 第28-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