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张爱玲和奥斯丁研究情况的综述 | 第8-17页 |
1 张爱玲和奥斯丁文本的对比性研究 | 第8-11页 |
·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9-10页 |
·男性形象 | 第10页 |
·务实的婚姻观 | 第10-11页 |
2 张爱玲作品反讽修辞手法的研究 | 第11-13页 |
3 奥斯丁作品反讽修辞手法的研究 | 第13-15页 |
4 张爱玲与奥斯丁小说文本反讽手法的对比性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反讽概念的界定 | 第17-25页 |
1 十八世纪中叶前的反讽概念 | 第17-18页 |
2 现代主义阶段反讽概念的发展 | 第18-23页 |
·米克的反讽观 | 第19-21页 |
·新批评派的反讽观 | 第21-23页 |
3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反讽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反讽的力量源泉 | 第25-36页 |
1 反讽——人生态度的体现方式 | 第25-29页 |
·反讽与人物形象 | 第25-26页 |
·反讽与情境 | 第26-28页 |
·反讽与小说创作的整体意义 | 第28-29页 |
2 两极的对撞——温和式反讽与毁灭式反讽 | 第29-36页 |
·奥斯丁的温和式反讽 | 第29-32页 |
·言语反讽 | 第30页 |
·情境反讽 | 第30-32页 |
·张爱玲的毁灭式的反讽 | 第32-36页 |
·言语反讽 | 第32-33页 |
·情境反讽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探索差异背后的原因 | 第36-45页 |
1 环境背景的不同 | 第36-38页 |
·家世的不同 | 第36-37页 |
·时代不同 | 第37-38页 |
2 大国心理与传统文化 | 第38-40页 |
·大国心理与小说创作 | 第38-39页 |
·寓言性的写作 | 第39-40页 |
3 文化差异背后的文本内涵 | 第40-45页 |
·帝国文化结构的一级 | 第40-4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 | 第41-45页 |
·女性徒劳的追求 | 第42页 |
·时间的停滞 | 第42-43页 |
·颓废景物的描写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