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印染废水概况 | 第14页 |
·印染废水来源 | 第14页 |
·印染废水的危害 | 第14-15页 |
·印染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吸附法 | 第15-16页 |
·混凝法 | 第16页 |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电化学法 | 第16-17页 |
·光催化 | 第17-18页 |
·生物处理 | 第18页 |
·柱撑粘土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异相photo-Fenton降解印染废水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粘土矿物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蛭石结构与特性 | 第22页 |
·蒙脱石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异相photo-Fenton光催化理论及其概述 | 第23-25页 |
·Fenton反应机理与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异相photo-Fenton法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铁柱撑蒙脱石和铁柱撑蛭石的制备 | 第28-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铁柱撑蛭石的制备 | 第31页 |
·铁柱撑粘土的制备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柱撑粘土的分析与表征 | 第33-49页 |
·铁柱撑粘土的XRD分析 | 第33-35页 |
·铁柱撑蛭石的XRD分析 | 第33-34页 |
·铁柱撑蒙脱石的XRD分析 | 第34-35页 |
·铁柱撑粘土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7页 |
·铁柱撑蛭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铁柱撑蒙脱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柱撑粘土的XPS分析 | 第37-41页 |
·柱撑蛭石的XPS分析 | 第38-40页 |
·柱撑蒙脱石的XPS分析 | 第40-41页 |
·铁柱撑粘土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1-43页 |
·铁柱撑蛭石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1-42页 |
·铁柱撑蒙脱石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2-43页 |
·铁柱撑粘土的XRF分析 | 第43-44页 |
·铁柱撑蛭石的XRF分析 | 第43-44页 |
·铁柱撑蒙脱石的XRF分析 | 第44页 |
·铁柱撑蛭石的SEM分析 | 第44-45页 |
·铁柱撑蛭石的粒径分布 | 第45-47页 |
·铁柱撑蒙脱石的UV-Vis分析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铁柱撑蛭石催化降解X-GN的研究 | 第49-62页 |
·光催化实验装置和步骤 | 第49-50页 |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 | 第49页 |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9页 |
·光催化实验的步骤 | 第49-50页 |
·光催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不同反应体系的比较 | 第50-51页 |
·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溶液pH值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H_2O_2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紫外-可见光图谱分析 | 第55-58页 |
·矿化度 | 第58页 |
·铁柱撑蛭石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8-59页 |
·异相photo-Fenton催化氧化动力学特征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铁柱撑蒙脱石催化降解X-GN的研究 | 第62-72页 |
·光催化实验装置和步骤 | 第62-63页 |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 | 第62页 |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62页 |
·光催化实验的步骤 | 第62-63页 |
·铁柱撑蒙脱石催化降解活性艳橙X-GN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63-69页 |
·不同反应体系的比较 | 第63-65页 |
·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溶液pH值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6页 |
·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H_2O_2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铁柱撑蒙脱石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69-70页 |
·活性艳橙催化降解过程的紫外-可见光图谱分析 | 第70-71页 |
·异相photo-Fenton催化氧化动力学特征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1 结论 | 第72-74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72-73页 |
·紫外光条件下 | 第73-74页 |
·可见光条件下 | 第74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