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9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定义与内涵 | 第20-21页 |
| ·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地位 | 第21-24页 |
| ·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同构关系 | 第22-23页 |
| ·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结构性 | 第23-24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 第24-28页 |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 第24-25页 |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 | 第25-27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回顾 | 第29-37页 |
|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 第29-30页 |
|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第30-33页 |
|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践的突破与超越 | 第33-36页 |
| ·确认性选举向竞争性选举的逐步发展 | 第33-34页 |
| ·基层民主改革的创新与突破 | 第34-35页 |
| ·党内民主的进步与突破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7-49页 |
| ·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 ·政治话语权的不对称性 | 第37-38页 |
|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不充分性 | 第38-39页 |
| ·政治观念的非自觉性 | 第39-40页 |
| ·基层自治的非自主性 | 第40-42页 |
| ·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 第42-43页 |
| ·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3-48页 |
|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平衡的公民政治参与 | 第43-44页 |
|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造成不平等的公民政治参与 | 第44-46页 |
| ·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制度回应不足间的矛盾与冲突 | 第46-47页 |
| ·公民意识淡薄与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缺乏 | 第47-48页 |
| ·政治公权力与公民社会的意志偏离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与前瞻 | 第49-61页 |
| ·加强宣传教育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 第49-50页 |
| ·加强法制宣传以树立权利本位观 | 第49页 |
| ·培养公民人格以唤醒自我意识并增强主体意识 | 第49页 |
| ·强化公民政治素养并理顺政治责任关系 | 第49-50页 |
| ·在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50-53页 |
| ·社会稳定为公民政治参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第50-51页 |
| ·社会稳定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精神保障 | 第51-52页 |
| ·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本身需要稳定 | 第52-53页 |
|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以促进社会民主发展 | 第53-55页 |
| ·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的理论依据 | 第53-54页 |
| ·通过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4-55页 |
| ·运用科学理论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的科学化建设 | 第55-59页 |
| ·政策效用期望对政治博弈的调整功能 | 第55-57页 |
| ·对已有政策效用期望函数模型的思考和完善 | 第57-58页 |
|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的科学化建设 | 第58-59页 |
| ·关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前瞻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