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变形性能指标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建筑结构抗震思想的演变历程 | 第12-14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混凝土损伤塑性理论及ABAQUS 程序 | 第21-32页 |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21-23页 |
|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理论 | 第23-28页 |
| ·损伤因子和刚度恢复特征 | 第24-25页 |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5-26页 |
| ·流动法则 | 第26-27页 |
| ·屈服条件 | 第27-28页 |
| ·ABAQUS 程序 | 第28-31页 |
| ·分析功能 | 第28-29页 |
| ·材料模型 | 第29-30页 |
| ·单元库和载荷、约束及连接 | 第30页 |
| ·分析步骤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ABAQUS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分析 | 第32-48页 |
| ·有限元模型参数选取 | 第32-36页 |
| ·单元选取 | 第32页 |
| ·钢筋和混凝土相互关系 | 第32-33页 |
|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 ·非线性方程求解方法 | 第34-36页 |
| ·本构关系 | 第36-38页 |
|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36-37页 |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37-38页 |
| ·CDP 模型验证分析 | 第38-42页 |
| ·模型简介 | 第38-40页 |
| ·计算参数 | 第40页 |
| ·计算结果 | 第40-42页 |
| ·CDP 模型计算参数分析 | 第42-46页 |
| ·混凝土本构方程 | 第42-43页 |
| ·泊松比 | 第43页 |
| ·膨胀角 | 第43-44页 |
| ·粘性系数 | 第44-45页 |
| ·收敛控制参数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变形性能指标分析 | 第48-82页 |
| ·试件设计 | 第48-50页 |
| ·M-θ曲线的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 ·位移转角法 | 第50页 |
| ·塑性区转角法 | 第50-51页 |
| ·关键点的确定 | 第51-54页 |
| ·屈服点 | 第51-53页 |
| ·峰值点 | 第53页 |
| ·极限点 | 第53-54页 |
| ·计算分析 | 第54-72页 |
| ·破坏形态分类 | 第54-58页 |
| ·剪跨比λ=1.0 的试件 | 第58-61页 |
| ·剪跨比λ=2.0 的试件 | 第61-64页 |
| ·剪跨比λ=3.0 的试件 | 第64-67页 |
| ·剪跨比λ=4.0 的试件 | 第67-70页 |
| ·剪跨比λ=5.16 的试件 | 第70-72页 |
| ·综合分析 | 第72-73页 |
| ·参数分析 | 第73-77页 |
| ·拉、压纵筋配筋率 | 第73-74页 |
| ·截面尺寸 | 第74-76页 |
| ·砼强度等级 | 第76-77页 |
| ·性能指标确定 | 第77-80页 |
| ·试件设计 | 第77-78页 |
| ·破坏形态实用划分标准 | 第78-79页 |
| ·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 第79页 |
| ·性能指标限值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研究成果 | 第82页 |
| 创新点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附录 | 第90-104页 |
| 附表一 | 第90-92页 |
| 附表二 | 第92-94页 |
| 附表三 | 第94-96页 |
| 附表四 | 第96-98页 |
| 附表五 | 第98-100页 |
| 附表六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