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文献综述一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 导致母畜子宫内膜炎的外因 | 第12-14页 |
·传染性病原微生物 | 第12-13页 |
·继发因素 | 第13-14页 |
·环境因素 | 第14页 |
2 导致母畜子宫内膜炎的内因 | 第14-17页 |
·机体的激素水平 | 第14-15页 |
·机体的营养水平 | 第15-17页 |
文献综述二 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学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 西药抗生素治疗 | 第17页 |
2 中草药治疗 | 第17-19页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9页 |
4 激素治疗 | 第19页 |
5 生物制剂治疗 | 第19-20页 |
6 其他疗法 | 第20-21页 |
7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3-47页 |
实验一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血细胞成分的分析 | 第23-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试验动物及采样材料 | 第23页 |
·培养基染色剂及参考菌株 | 第23-24页 |
·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试剂 | 第24页 |
·血细胞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采样方法 | 第25页 |
·细菌分离方法 | 第25页 |
·细菌鉴定方法 | 第25页 |
·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方法 | 第25页 |
·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奶牛子宫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血细胞分析结果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实验二 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病理学观察 | 第3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动物 | 第33页 |
·病原菌株 | 第33页 |
·建模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接种细菌 | 第34页 |
·观察指标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临床症状 | 第35页 |
·家兔的体温 | 第35页 |
·家兔子宫剖检的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家兔子宫黏液染色观察 | 第36页 |
·家兔子宫的组织变化观察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实验三 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的防治试验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39页 |
·病原菌株 | 第39页 |
·细菌计数 | 第39-40页 |
·灭活苗的制作及其免疫程序 | 第40页 |
·灭活苗的安全性检测 | 第40页 |
·高免血清的制作 | 第40页 |
·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制作 | 第40页 |
·疫苗免疫组攻菌方法与高免血清组治疗方法 | 第40页 |
·观测指标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灭活苗的安全性检测及血清凝集效价 | 第41页 |
·各组家兔的临床变化 | 第41页 |
·各组家兔的体温变化 | 第41-42页 |
·家兔子宫剖检的变化 | 第42-43页 |
·家兔子宫黏液染色观察 | 第43页 |
·家兔子宫的组织变化观察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创新点 | 第48-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5页 |
参见的学术会议 | 第65-6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