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基本概念及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2页 |
·现代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现代化的特征 | 第22页 |
·区域现代化理论 | 第22-24页 |
·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区域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生态现代化理论 | 第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国有林区现代化理论基础分析 | 第27-33页 |
·国有林区及其作用 | 第27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内涵 | 第28-30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30-31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与林业现代化、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31-32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与林业现代化关系 | 第31-32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与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关系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33-41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34-36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含义 | 第36-39页 |
·国有林区生态资源状况指标 | 第36页 |
·国有林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指标 | 第36-37页 |
·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状况指标 | 第37页 |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状况指标 | 第37-38页 |
·国有林区生活质量状况指标 | 第38-39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方法及评价重点 | 第39-40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方法 | 第39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评价重点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化发展实证分析 | 第41-47页 |
·黑龙江森工林区基本概况 | 第41页 |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化发展评价 | 第41-44页 |
·指标体系权重及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 第42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2-43页 |
·综合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化指标测算 | 第44页 |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化阶段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 第47页 |
·传统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 第47-48页 |
·林区产业层次低,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大 | 第48页 |
·体制欠妥,林区发展动力不足 | 第48-49页 |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 | 第49页 |
·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7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推进对策 | 第51-57页 |
·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 第51-53页 |
·推进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对策 | 第53-56页 |
·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第53-54页 |
·转变国有林区居民的传统价值观念 | 第54页 |
·调整优化国有林区产业结构 | 第54-55页 |
·改革管理体制,更新观念 | 第55-56页 |
·加大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 第56页 |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