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大气光通信信道模型研究与仿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引言 | 第8页 |
·大气光通信的国内外现状 | 第8-9页 |
·技术比较 | 第9-10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主题 | 第10-12页 |
2. 大气信道分析 | 第12-23页 |
·大气的组成及对光通信的影响 | 第12页 |
·大气衰减 | 第12-15页 |
·大气分子的吸收 | 第13-14页 |
·大气分子的散射 | 第14页 |
·大气气溶胶的衰减 | 第14-15页 |
·大气湍流 | 第15-22页 |
·湍流大气功率谱密度分析 | 第17-18页 |
·大气中的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模型 | 第18-19页 |
·光强闪烁 | 第19-20页 |
·光束漂移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光端机因素 | 第23-29页 |
·光传输方程 | 第23-24页 |
·光传播的几何损耗 | 第24-25页 |
·接收机的性能分析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仿真 | 第29-34页 |
·大气衰减模型 | 第29-31页 |
·衰减系数分析 | 第29页 |
·仿真分析 | 第29-31页 |
·大气湍流模型 | 第31-3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模型仿真 | 第33-34页 |
5. 抑制大气影响需要的改善措施 | 第34-36页 |
·选择工作光波长 | 第34页 |
·自适应光学系统 | 第34页 |
·ATP技术 | 第34-35页 |
·多光束发射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0-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