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动物 | 第12页 |
·药物 | 第12页 |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13页 |
·模型复制 | 第13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13页 |
·血清生化学检测 | 第13-15页 |
·CD_4~+、CD_8~+的检测 | 第15页 |
·IL-12 的检测 | 第15页 |
·IFN-γ的检测 | 第15页 |
·肝组织切片及HE 染色方法 | 第15-16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16-17页 |
·统计分析软件 | 第1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3页 |
1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17页 |
2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 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18-19页 |
4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外周血CD_4~+、CD_8~+的影响 | 第19-20页 |
5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IL-12、IFN-γ的影响 | 第20-21页 |
6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 第21-23页 |
·大体形态(肉眼观察) | 第21-22页 |
·组织形态(光镜观察)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32页 |
1 现代医学对ILI 的认识 | 第23-24页 |
·遗传因素 | 第23页 |
·病毒感染及免疫失调 | 第23-24页 |
2 中医学对ILI 的认识 | 第24-26页 |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5页 |
·中医药防治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 | 第25-26页 |
3 导师对其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 | 第26-28页 |
·基本病机是正气不足、湿热毒邪羁留 | 第26-27页 |
·根本治疗大法是扶正祛邪、清热解毒、祛湿化瘀 | 第27页 |
·肝康颗粒方药分析 | 第27-28页 |
4 ILI 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28-29页 |
·ILI 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 第28页 |
·ConA 模型评价 | 第28-29页 |
5 香菇菌多糖片药效评价 | 第29页 |
6 肝康颗粒干预ConA 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作用机理探讨 | 第29-32页 |
·肝康颗粒干预ConA 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功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脾、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30页 |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外周血CD_4~+、CD_8~+、CD_4~+影响 | 第30-31页 |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IL-12、IFN-γ的影响 | 第31页 |
·肝康颗粒对ConA 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录 | 第38-45页 |
附录1 肝组织普通病理照片 | 第38-39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39-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