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22页 |
(一) 被忽略的重要角色:墨家 | 第12-13页 |
(二) 政党转型后党员干部出现问题的中国文化背景 | 第13-16页 |
(三) 党在长期执政后仍应保持民族文化中的墨家美德 | 第16-19页 |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第19-22页 |
二、学术史梳理 | 第22-26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26-2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墨家思想 | 第29-4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儒道墨三家及其文化导向意义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墨家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传入中国 | 第33-38页 |
·大同传统源自墨家思想 | 第33-35页 |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思潮 | 第35-38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与墨家思想的历史联系 | 第38-45页 |
·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时与墨学相融合 | 第38-40页 |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墨家思想的融合 | 第40-45页 |
第二章 中国革命与墨家思想 | 第45-78页 |
第一节 尊墨抑儒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 第45-57页 |
·近代墨学复兴与"墨学救国"思潮 | 第45-47页 |
·五四新文化运动诸健将的尊墨抑儒 | 第47-51页 |
·尊墨抑儒何以能解放思想 | 第51-56页 |
·墨学复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毛泽东及党的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 | 第57-69页 |
·墨家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 第58-64页 |
·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对墨家思想的借鉴 | 第64-69页 |
第三节 延安精神中的墨家思想因素 | 第69-78页 |
·延安时期党对墨家思想的重视与研究 | 第69-71页 |
·延安精神中的墨家思想因素 | 第71-76页 |
·墨家思想有利于干部革命化 | 第76-78页 |
第三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 第78-90页 |
第一节 "尚力""非命"与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 第78-83页 |
·墨家"尚力""非命"的主张 | 第78-81页 |
·"尚力""非命"的当代价值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兼爱"中的人民利益 | 第83-90页 |
·"兼爱"与"别爱" | 第83-86页 |
·"兼爱"的现代转化: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 | 第86-88页 |
·"兴利除害"与为人民服务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第90-109页 |
第一节 "以自苦为极"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 第90-95页 |
·"以自苦为极"的墨家 | 第90-93页 |
·墨家思想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 第93-95页 |
第二节 "言必信行必果"与言行一致 | 第95-99页 |
·"言必信,行必果" | 第95-96页 |
·党员干部必须言行一致 | 第96-99页 |
第三节 "摩顶放踵"与甘于奉献 | 第99-103页 |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 第99-100页 |
·墨家思想中的奉献精神 | 第100-103页 |
第四节 墨家思想与反对官僚主义 | 第103-109页 |
第五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组织建设 | 第109-127页 |
第一节 墨家"尚贤"主张 | 第109-113页 |
第二节 党员干部队伍组织建设中的"尚贤" | 第113-127页 |
·"厚乎德行"与以德为先 | 第113-117页 |
·"辩乎言谈"与干部失语 | 第117-119页 |
·"博乎道术"与学习型政党 | 第119-122页 |
·"尚贤使能"与任人唯贤 | 第122-127页 |
第六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 | 第127-145页 |
第一节 墨家法治思想对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的意义 | 第127-134页 |
·"法仪"与"墨者之法" | 第127-130页 |
·墨家法治思想有利于树立和增强制度的权威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尚同"中的民主与集中 | 第134-145页 |
·墨家"尚同"主张及其意义 | 第134-137页 |
·"尚同"与加强民主集中制 | 第137-145页 |
第七章 墨家思想与反腐倡廉建设 | 第145-157页 |
第一节 墨家对奢侈腐化现象的批判及其意义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墨家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 | 第150-157页 |
第八章 墨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157-167页 |
第一节 墨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157-164页 |
·"钜子"的绝对专断 | 第157-159页 |
·平均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48 | 第159-162页 |
·"信天明鬼"的迷信思想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墨家思想的现代转换 | 第164-167页 |
结语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