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国内外隧道软岩大变形及防治概况 | 第11-13页 |
| ·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 木寨岭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14-22页 |
|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 ·炭质板岩段变形概况 | 第15-19页 |
| ·炭质板岩段变形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木寨岭隧道围岩大变形测试 | 第22-48页 |
| ·测试仪器 | 第22-27页 |
| ·测试仪器介绍 | 第22-23页 |
| ·测试仪器现场布置 | 第23-26页 |
| ·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26-27页 |
| ·超前小导坑应力释放试验 | 第27-33页 |
| ·小导坑试验目的 | 第27页 |
| ·小导坑位置 | 第27-28页 |
| ·小导坑试验段支护参数 | 第28页 |
| ·小导坑试验情况 | 第28-29页 |
| ·小导坑试验分析 | 第29-32页 |
| ·小导坑试验结论 | 第32-33页 |
| ·超前导洞应力释放试验 | 第33-39页 |
| ·导洞试验目的 | 第33页 |
| ·导洞试验位置 | 第33-34页 |
| ·导洞试验段支护参数 | 第34页 |
| ·导洞试验情况 | 第34页 |
| ·导洞试验分析 | 第34-39页 |
| ·导洞试验结论 | 第39页 |
| ·超前大钻孔应力释放试验 | 第39-46页 |
| ·钻机介绍 | 第39页 |
| ·大钻孔试验目的 | 第39-40页 |
| ·大钻孔位置 | 第40页 |
| ·大钻孔试验段支护参数 | 第40-41页 |
| ·大钻孔试验情况 | 第41页 |
| ·导洞试验分析 | 第41-46页 |
| ·大钻孔试验结论 | 第46页 |
| ·三种应力释放措施对比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木寨岭隧道数值模拟与计算 | 第48-72页 |
| ·前后处理软件的概述 | 第48-50页 |
| ·FLAC~(3D)的本构模型 | 第48页 |
| ·FLAC~(3D)的基本特征 | 第48-49页 |
| ·FLAC~(3D)的求解过程 | 第49-50页 |
| ·Tecplot软件的简述 | 第50页 |
| ·FLAC~(3D)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 ·数值模拟计算假定 | 第50页 |
| ·岩体物理参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模拟方案 | 第52页 |
| ·FLAC~(3D)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52-70页 |
| ·自重应力场模拟计算 | 第52-54页 |
| ·塑性区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 ·位移和应力对比分析 | 第5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5 大变形机制研究 | 第72-74页 |
| ·大变形机理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大变形预测方法与防治措施研究 | 第74-78页 |
| ·大变形预测方法 | 第74-75页 |
| ·大变形防治措施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