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探索膝关节软骨生物力学特性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膝关节软骨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膝关节软骨的实验研究 | 第12-22页 |
1.3.1 整体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12-17页 |
1.3.2 不同速率和载荷下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3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 | 第19-22页 |
1.4 膝关节软骨的仿真研究 | 第22-2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特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主要特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测量修复软骨的力学行为 | 第29-35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样本的准备 | 第29页 |
2.2.2 压缩实验 | 第29-30页 |
2.2.3 修复区域特征部位的应变测试位置确定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3页 |
2.4 讨论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全膝关节实验前期研究基础 | 第35-49页 |
3.1 研究意义 | 第35页 |
3.2 单股骨样本研究实验 | 第35-37页 |
3.2.1 样本准备和处理 | 第35页 |
3.2.2 实验加载 | 第35-36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3.2.4 初步结论 | 第37页 |
3.3 全膝关节样本的处理 | 第37-42页 |
3.3.1 样本的准备和处理 | 第37-38页 |
3.3.2 样本的固定方法 | 第38-41页 |
3.3.3 感测片的放置方法 | 第41-42页 |
3.4 I-SCAN简介 | 第42-48页 |
3.4.1 设备连接 | 第42-43页 |
3.4.2 基础设置 | 第43页 |
3.4.3 感测片的平衡和校准 | 第43-46页 |
3.4.4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多速率,多载荷的加载实验 | 第49-57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4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样本准备和处理 | 第49-50页 |
4.2.2 完整样本的加载 | 第50页 |
4.2.3 缺损样本的加载 | 第50-51页 |
4.2.4 感测片的放置 | 第51页 |
4.3 结果 | 第51-55页 |
4.3.1 完整样本的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快速率,大载荷加载的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4.3.3 缺损样本的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3.4 压力承担位置的变化 | 第54-55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不同形状缺损及修复的加载实验 | 第57-74页 |
5.1 研究意义 | 第57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5.2.1 样本准备和处理 | 第57-58页 |
5.2.2 压缩实验 | 第58-59页 |
5.2.3 接触压力的测量 | 第59-60页 |
5.2.4 样本核磁图像的检测 | 第60页 |
5.3 结果 | 第60-71页 |
5.3.1 不同形状和不同路径的接触应力 | 第60-68页 |
5.3.2 局部和整体的接触应力 | 第68-71页 |
5.3.3 核磁扫描数据 | 第71页 |
5.4 讨论分析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全膝关节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74-88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74页 |
6.2 全膝关节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6.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74页 |
6.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6.3 全膝关节生理载荷的加载 | 第75-77页 |
6.4 膝关节缺损仿真分析 | 第77-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7.1 总结 | 第88-89页 |
7.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