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液滴微流控系统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 | 第15-6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液滴微流控系统的起源与定义 | 第16-18页 |
§1.3 液滴的生成和操控方法 | 第18-33页 |
§1.3.1 液滴的生成 | 第18-22页 |
§1.3.1.1 液滴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3.1.2 T型液滴生成通道 | 第19-20页 |
§1.3.1.3 十字聚焦液滴生成通道 | 第20-21页 |
§1.3.1.4 非均一液滴和多乳液液滴的生成 | 第21-22页 |
§1.3.2 液滴的操控 | 第22-33页 |
§1.3.2.1 试样注入 | 第22-28页 |
§1.3.2.2 试样混合 | 第28页 |
§1.3.2.3 液滴分裂 | 第28-29页 |
§1.3.2.4 液滴储存和捕获 | 第29-31页 |
§1.3.2.5 液滴筛选 | 第31页 |
§1.3.2.6 其他操控方法 | 第31-33页 |
§1.4 液滴微流控系统的应用 | 第33-41页 |
§1.4.1 蛋白质结晶条件筛选 | 第33-35页 |
§1.4.2 材料合成 | 第35-37页 |
§1.4.3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 第37-38页 |
§1.4.4 分析化学 | 第38-41页 |
§1.4.4.1 反应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38-39页 |
§1.4.4.2 高时空分辨率采样 | 第39-40页 |
§1.4.4.3 馏分收集与多维分离 | 第40-41页 |
§1.5 液滴的分析技术 | 第41-52页 |
§1.5.1 光学检测 | 第42-45页 |
§1.5.2 电化学检测 | 第45-46页 |
§1.5.3 毛细管电泳 | 第46-48页 |
§1.5.4 质谱 | 第48-52页 |
§1.6 博士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52-54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54-67页 |
第二章 一体化玻璃微流控芯片-电喷雾质谱接口的研究 | 第67-93页 |
§2.1 引言 | 第67-6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9-75页 |
§2.2.1 试剂和材料 | 第69页 |
§2.2.2 玻璃芯片的加工 | 第69-70页 |
§2.2.3 一体化芯片电喷雾喷头的加工 | 第70-72页 |
§2.2.4 低熔点合金微电极的加工 | 第72-73页 |
§2.2.5 毛细管电喷雾喷头的加工 | 第73页 |
§2.2.6 芯片与毛细管喷头外壁疏水化处理 | 第73页 |
§2.2.7 显微成像表征 | 第73页 |
§2.2.8 芯片与聚四氟乙烯毛细管连接器 | 第73-74页 |
§2.2.9 质谱实验与操作 | 第74-7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7页 |
§2.3.1 低熔点合金微电极 | 第75-77页 |
§2.3.2 低熔点合金微电极加工条件的优化 | 第77-79页 |
§2.3.3 低温合金电极性质表征 | 第79-82页 |
§2.3.4 一体化电喷雾喷头 | 第82-85页 |
§2.3.5 分析性能 | 第85-87页 |
§2.4 小结 | 第87-89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第三章 基于电喷雾质谱检测的集成化液滴分析系统的研究 | 第93-115页 |
§3.1 引言 | 第93-9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5-100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95页 |
§3.2.2 玻璃芯片和一体化喷头的加工 | 第95-97页 |
§3.2.3 微通道选择性疏水化处理 | 第97-98页 |
§3.2.4 操作方法 | 第98-99页 |
§3.2.5 对照实验 | 第99-10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8页 |
§3.3.1 系统设计思想 | 第100-101页 |
§3.3.2 液滴转移接口 | 第101-105页 |
§3.3.3 分析性能 | 第105-106页 |
§3.3.4 液滴分析系统在线监测多肽烷基化反应 | 第106-108页 |
§3.4 小结 | 第108-110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第四章 基于液滴捕陷技术的液滴阵列液-液色谱分析系统的研究 | 第115-139页 |
§4.1 引言 | 第115-11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7-121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117页 |
§4.2.2 玻璃微芯片与取样探针加工 | 第117-118页 |
§4.2.3 缺口管阵列自动化试样引入系统 | 第118页 |
§4.2.4 重力流体驱动系统 | 第118-119页 |
§4.2.5 荧光检测系统 | 第119-120页 |
§4.2.6 实验操作过程 | 第120-121页 |
§4.2.7 安全注意事项 | 第12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2页 |
§4.3.1 系统设计思想 | 第121页 |
§4.3.2 液滴捕陷结构的优化以及理论研究 | 第121-127页 |
§4.3.3 管壁效应的考察 | 第127-128页 |
§4.3.4 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4.3.5 有效分离距离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4.3.6 进样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4.3.7 系统分析性能 | 第131-132页 |
§4.4 小结 | 第132-135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