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思想建设论文--党的宣传工作论文

国家意识形态生产及其中国逻辑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11-38页
    一、研究缘起:国家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出场第12-15页
        (一)强化意识形态生产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要求第12-13页
        (二)增进意识形态生产是破解意识形态实践困局的重要抓手第13-14页
        (三)意识形态生产研究是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第14-15页
        (四)意识形态生产研究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生长点第15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15-31页
        (一)学界研究的主要论题与核心观点第16-20页
        (二)学界主要观点分歧及其评析第20-25页
        (三)进一步研究空间及待深化的问题第25-29页
        (四)来自域外研究的启示第29-31页
    三、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思路方法第31-34页
        (一)研究的核心问题第31-32页
        (二)研究思路第32-33页
        (三)研究方法第33-34页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4-38页
第一章 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理论阐释第38-58页
    一、马克思思想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第38-47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元阐释第38-43页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揭示第43-47页
    二、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内涵第47-52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生产维度的揭示第47-50页
        (二)意识形态生产的本质规定第50-52页
    三、国家意识形态及其生产逻辑第52-58页
        (一)国家意识形态第52-55页
        (二)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内在逻辑第55-58页
第二章 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要素形态和实践遵循第58-81页
    一、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要素形态第59-69页
        (一)知识生产第59-61页
        (二)话语生产第61-65页
        (三)权力生产第65-69页
    二、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现实基础第69-75页
        (一)夯实思想资源生产与分配的经济基础第69-71页
        (二)打牢“个人和历史环境”的基础第71-75页
    三、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遵循第75-81页
        (一)在历史承继中把握“古今之变”第75-77页
        (二)在资源会通时注意“中外有别”第77-78页
        (三)在稳步推进中关注“常中有变”第78-81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及其生产的必要性第81-106页
    一、意识形态领域及其理想生态第81-88页
        (一)“意识形态领域”阐释的缘起第81-83页
        (二)基于“场域”分析框架的内涵解读第83-86页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第86-88页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生态的问题聚焦第88-101页
        (一)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分立第89-93页
        (二)主导意识形态教化意蕴和学术意蕴的分化第93-98页
        (三)主导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对象世界的分离第98-101页
    三、问题倒逼下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目标指向第101-106页
        (一)在思想开放中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界与秩序第101-102页
        (二)在内容体系更新中重塑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第102-103页
        (三)在补齐话语短板中拓展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第103-104页
        (四)在突出思想优势中保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第104-106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现实可能性第106-143页
    一、不同制度形态下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经验考察第106-127页
        (一)“技术理性”生产与资本主义统治的新形式第107-113页
        (二)前苏联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双重镜鉴第113-119页
        (三)典章学术生产与传统儒学的政治化第119-127页
    二、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现实条件第127-143页
        (一)在不断交融的世界历史中夯实的经济基础第127-130页
        (二)三大思想资源的争鸣与融通所凸显的优势第130-132页
        (三)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与增量优势夯实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第132-135页
        (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第135-138页
        (五)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集聚了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优势主体第138-143页
第五章 国家意识形态生产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进路第143-178页
    一、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内容取向第143-153页
        (一)融通继承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知识第143-146页
        (二)革新概念、观点和标准的学术理论第146-149页
        (三)聚合意识形态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教学观点第149-151页
        (四)达成多元一体的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第151-153页
    二、增强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生产能力的路径思考第153-178页
        (一)造就“资政”与“育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第154-160页
        (二)打造立足中国道路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第160-165页
        (三)建设“主义”与“问题”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第165-172页
        (四)建构面向“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第172-178页
余论第178-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5页
致谢第195-19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8-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儿童慢性胰腺炎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研究
下一篇:EZH2、HOX、MYCN基因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