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相关理论 | 第11-16页 |
1.1 从非法占有财物的主要方式进行区分的观点 | 第11-12页 |
1.2 从是否具有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的角度进行区分的观点 | 第12页 |
1.3 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的观点 | 第12-16页 |
1.3.1 因果关系在盗窃罪中的体现 | 第13页 |
1.3.2 因果关系在诈骗罪中的体现 | 第13-16页 |
2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行为构造 | 第16-27页 |
2.1 盗窃罪的客观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1.1 对盗窃行为“秘密性”的探讨 | 第16-17页 |
2.1.2 对窃取行为“非暴力性”的探讨 | 第17页 |
2.1.3 对改变原来占有关系的探讨 | 第17-18页 |
2.1.4 对其他客观要素的探讨 | 第18页 |
2.2 诈骗罪客观表现形式 | 第18-27页 |
2.2.1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 | 第18-21页 |
2.2.2 被害人产生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 | 第21-22页 |
2.2.3 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物 | 第22-25页 |
2.2.4 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物 | 第25页 |
2.2.5 被害人遭受财物损失 | 第25-27页 |
3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 第27-36页 |
3.1 盗窃罪与诈骗罪存在交织的情形 | 第27-30页 |
3.1.1 先骗后盗 | 第27页 |
3.1.2 先盗后骗 | 第27-28页 |
3.1.3 明骗暗盗 | 第28-29页 |
3.1.4 名骗实盗 | 第29-30页 |
3.2 普通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方法 | 第30-32页 |
3.2.1 判断行为人取财行为的主要方式 | 第30-31页 |
3.2.2 判断被害人(占有者)是否具有处分行为 | 第31-32页 |
3.3 特殊类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 第32-36页 |
4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理论在司法实务中的运用 | 第36-43页 |
4.1 “偷换二维码”案 | 第36-39页 |
4.1.1 “偷换二维码案”案情介绍 | 第36页 |
4.1.2 “偷换二维码案”案情分析 | 第36-39页 |
4.2 “网络钓鱼”案 | 第39-43页 |
4.2.1 “网络钓鱼案”案情介绍 | 第39-40页 |
4.2.2 “网络钓鱼案”案情分析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