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模糊”与“空间衔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与当代建筑空间类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论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第8-9页 |
1.3.1 景面 | 第8页 |
1.3.2 空间模糊 | 第8页 |
1.3.3 空间衔接 | 第8-9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1 国内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9页 |
1.4.2 国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静态视点下通过景面操作实现空间模糊 | 第13-59页 |
2.1 景面的消解 | 第14-31页 |
2.1.1 模糊边界 | 第15-22页 |
2.1.2 图底渗透 | 第22-31页 |
2.2 景面的层化 | 第31-48页 |
2.2.1 单视框 | 第32-38页 |
2.2.2 多视框 | 第38-48页 |
2.3 景面的交融 | 第48-57页 |
2.3.1 空间错叠 | 第48-52页 |
2.3.2 空间润推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动态视点下通过转换关系实现空间衔接 | 第59-89页 |
3.1 空间转换结构 | 第60-69页 |
3.1.1 曲折结构 | 第61-65页 |
3.1.2 循环结构 | 第65-69页 |
3.2 空间转换方式 | 第69-87页 |
3.2.1 景面串联 | 第69-77页 |
3.2.2 景面并联 | 第77-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