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际投资中间接征收概述 | 第15-20页 |
2.1 间接征收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1 征收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直接征收 | 第15页 |
2.1.3 间接征收 | 第15-16页 |
2.2 间接征收的种类 | 第16-17页 |
2.2.1 蚕食性征收 | 第16页 |
2.2.2 管制性征收 | 第16-17页 |
2.2.3 事实性征收 | 第17页 |
2.3 间接征收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1 间接征收是对财产权的干涉而非转移 | 第17页 |
2.3.2 投资者的财产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 第17-18页 |
2.3.3 间接征收并不必然伴随东道国政府财富的增加 | 第18页 |
2.4 间接征收的对象 | 第18-20页 |
2.4.1 合同权利 | 第18-19页 |
2.4.2 股东权利 | 第19页 |
2.4.3 市场份额 | 第19-20页 |
第3章 国际投资中间接征收的认定 | 第20-27页 |
3.1 区分间接征收与政府的管制行为 | 第20-22页 |
3.1.1 政府行为对个人财产以及财产权利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2 对投资者合理预期的干预 | 第22页 |
3.1.3 研究政府措施的性质 | 第22页 |
3.2 区分间接征收的合法性与非法性 | 第22-24页 |
3.2.1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 第22-23页 |
3.2.2 遵循非歧视原则 | 第23-24页 |
3.2.3 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 第24页 |
3.2.4 给予补偿 | 第24页 |
3.3 比例原则在国际投资认定间接征收中的适用 | 第24-27页 |
3.3.1 比例原则的含义 | 第24-25页 |
3.3.2 适用比例原则认定间接征收的参考因素 | 第25-26页 |
3.3.3 适用比例原则认定间接征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7页 |
第4章 国际投资中间接征收认定的实践 | 第27-38页 |
4.1 间接征收的国际立法实践 | 第27-30页 |
4.1.1 双边投资条约 | 第27-28页 |
4.1.2 区域投资协定 | 第28-29页 |
4.1.3 多边投资条约 | 第29-30页 |
4.2 间接征收的司法实践 | 第30-38页 |
4.2.1 伊美求偿庭间接征收典型案件裁决的分析 | 第30-32页 |
4.2.2 NAFTA仲裁庭间接征收典型案例案件裁决的分析 | 第32-34页 |
4.2.3 ICSID间接征收典型案件裁决的分析 | 第34-35页 |
4.2.4 欧洲人权法院间接征收典型案件裁决的分析 | 第35-38页 |
第5章 我国针对国际投资间接征收认定的规定 | 第38-46页 |
5.1 我国双边投资条约中关于间接征收认定的规定 | 第38-41页 |
5.2 我国双边投资条约中间接征收认定的规定的不足 | 第41-43页 |
5.2.1 间接征收概念界定缺失或不完整 | 第41页 |
5.2.2 适用比例原则认定间接征收缺乏技术考量 | 第41-42页 |
5.2.3 “正当期待”内容不确定 | 第42页 |
5.2.4 “公共目的”例外条款内容不具体 | 第42-43页 |
5.3 我国双边投资条约中间接征收认定的规定的完善 | 第43-46页 |
5.3.1 间接征收概念界定的明确化与完整化 | 第43页 |
5.3.2 间接征收认定标准的平衡化与可操作化 | 第43-44页 |
5.3.3 “正当期待”内容的确定化 | 第44页 |
5.3.4 “公共目的”例外条款的具体化与国情化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