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0页 |
·能源消费反弹效应 | 第20-22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22-24页 |
·能源消费的投入产出方法 | 第2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第24-2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6-29页 |
2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研究 | 第29-43页 |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 | 第29-31页 |
·能源强度变动的多因素分解模型 | 第31-35页 |
·因素分解与多因素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模型的数学推导 | 第32-35页 |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三因素模型与二因素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8页 |
·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能源价格分解 | 第39-40页 |
·能源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的区域能源强度动态差异及成因研究 | 第43-63页 |
·中国区域能源经济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区域能源消费和能源资源差异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区域能源强度 | 第44-45页 |
·兼顾经济与能源强度问题的区域划分 | 第45-47页 |
·中国现有区域划分 | 第45-46页 |
·兼顾经济与能源强度的区域划分 | 第46-47页 |
·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7-50页 |
·模型方法与实证分析 | 第50-62页 |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第50页 |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第50-53页 |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53-55页 |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第55-56页 |
·区域能源强度的长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区域能源强度的短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区域降低能源强度的政策建议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研究 | 第63-84页 |
·反弹效应的数理分析框架 | 第63-67页 |
·替代弹性与要素替代效应的数理分析模型 | 第63-66页 |
·基于替代效应的反弹效应测算 | 第66-67页 |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的测算 | 第67-77页 |
·数据说明、搜集与处理 | 第67-72页 |
·能源消费的替代效应 | 第72-75页 |
·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 | 第75-77页 |
·能源消费关键部门确定方法 | 第77-83页 |
·能源消费的感应度弹性系数与影响力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77-80页 |
·能源消费的关键部门的确定方法 | 第80-81页 |
·实例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环境影响及空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 第84-100页 |
·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的关联关系 | 第84-89页 |
·能源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 第84-85页 |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 第85-86页 |
·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的关联关系 | 第86-89页 |
·空间影响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89-98页 |
·理论模型与方法 | 第89-93页 |
·实证分析 | 第93-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附录A 1978-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基础经济数据 | 第116-119页 |
附录B 本文研究中所包含的亚洲部分国家及地区 | 第119页 |
附录C 空间权重矩阵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