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PU膜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1 PU发展概述 | 第9页 |
1.1.2 PU的分类 | 第9页 |
1.1.3 PU膜的应用 | 第9-10页 |
1.2 PU膜的制备方法 | 第10-12页 |
1.2.1 湿法成膜机理 | 第10-11页 |
1.2.2 湿法成膜过程 | 第11页 |
1.2.3 影响膜形态结构的因素 | 第11-12页 |
1.3 PU膜的改性 | 第12-13页 |
1.3.1 溶剂和非溶剂对PU膜的影响 | 第12页 |
1.3.2 无机粒子对PU膜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3 聚合物对PU膜的影响 | 第13页 |
1.4 分子模拟概述 | 第13-15页 |
1.4.1 量子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经验性力场方法 | 第14页 |
1.4.3 分子模拟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原料及仪器 | 第17-18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7-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2 计算部分 | 第18-20页 |
2.2.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8-20页 |
2.2.2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0页 |
2.3 试验部分 | 第20-21页 |
2.3.1 浊点滴定 | 第20-21页 |
2.3.2 PU膜的制备 | 第21页 |
2.3.3 4,4'-二羟基偶氮苯的制备 | 第21页 |
2.4 测试与表征部分 | 第21-25页 |
2.4.1 成膜动力学测试 | 第21-22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4.3 X射线衍射(XRD) | 第22-23页 |
2.4.4 热重分析(TGA) | 第23页 |
2.4.5 孔隙率和吸湿率 | 第23页 |
2.4.6 透气性 | 第23页 |
2.4.7 接触角 | 第23页 |
2.4.8 透湿导热效率 | 第23-24页 |
2.4.9 力学性能 | 第24页 |
2.4.10 核磁共振氢谱(NMR) | 第24页 |
2.4.11 质谱图(MS)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62页 |
3.1 不同PU对PU膜的影响 | 第25-36页 |
3.1.1 水在不同PU膜中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 | 第25-27页 |
3.1.2 PU-DMF-H_2O体系的相变行为 | 第27-30页 |
3.1.3 不同PU膜及其改性后膜性能 | 第30-36页 |
3.2 不同非溶剂对PU膜的影响 | 第36-46页 |
3.2.1 DMF与非溶剂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36-40页 |
3.2.2 PU-DMF-Nonsolvent体系的相变行为 | 第40-42页 |
3.2.3 不同非溶剂制备出PU膜的性能 | 第42-46页 |
3.3 4,4'-二羟基偶氮苯对PU膜的影响 | 第46-53页 |
3.3.1 4,4'-二羟基偶氮苯的制备 | 第46-47页 |
3.3.2 4,4'-二羟基偶氮苯与PU的相关函数分析 | 第47-48页 |
3.3.3 添加4,4'-二羟基偶氮苯制备出PU膜的性能 | 第48-53页 |
3.4 PVC对PU膜的影响 | 第53-62页 |
3.4.1 PU与PVC的相容性分子模拟 | 第53页 |
3.4.2 PU/PVC-DMF-H_2O体系的相变行为 | 第53-55页 |
3.4.3 PU/PVC共混膜的性能 | 第55-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5 展望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8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