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8页 |
一、子痫前期样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18-4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8-32页 |
1.1.1 实验对象 | 第18页 |
1.1.2 饲养条件 | 第18页 |
1.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8-19页 |
1.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19-20页 |
1.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1.1.6 实验分组与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1.7 大鼠无创鼠尾血压监测 | 第21-23页 |
1.1.8 实验动物标本采集 | 第23-24页 |
1.1.9 24小时尿蛋白的测定 | 第24-26页 |
1.1.10 胎盘、肾脏组织HE染色 | 第26-28页 |
1.1.11 流式多因子实验炎性因子检测 | 第28-30页 |
1.1.12 丙二醛(MDA)(TBA法) | 第30-31页 |
1.1.13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31-32页 |
1.1.14 统计学方法 | 第32页 |
1.2 结果 | 第32-37页 |
1.2.1 各组孕鼠妊娠期间血压监测 | 第32-33页 |
1.2.2 各组孕鼠妊娠末期24小时尿蛋白含量测定 | 第33页 |
1.2.3 孕鼠肾脏、胎盘组织病理改变 | 第33-34页 |
1.2.4 各组孕鼠妊娠结局比较 | 第34-35页 |
1.2.5 各组孕鼠血浆中8-iso-PFG2α与MDA水平检测 | 第35-36页 |
1.2.6 各组孕鼠循环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 第36-37页 |
1.3 讨论 | 第37-38页 |
1.4 小结 | 第38-40页 |
二、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围产期临床表现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 第40-6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0-55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40页 |
2.1.2 饲养条件 | 第40页 |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0-41页 |
2.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41-42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2-44页 |
2.1.6 实验分组与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2.1.7 大鼠无创鼠尾血压监测 | 第45页 |
2.1.8 实验动物标本采集 | 第45页 |
2.1.9 24小时尿蛋白的测定 | 第45页 |
2.1.10 胎盘、肾脏组织HE染色 | 第45页 |
2.1.11 流式多因子实验炎性因子检测 | 第45-46页 |
2.1.12 丙二醛(MDA)(TBA法) | 第46页 |
2.1.13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46页 |
2.1.14 Real-time PCR法检测胎盘ACE、AT1R、eNOS基因表达量 | 第46-50页 |
2.1.15 Western Blot | 第50-52页 |
2.1.16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EMP | 第52-53页 |
2.1.17 小动物高分辨率超声检测 | 第53-55页 |
2.1.18 统计学方法 | 第55页 |
2.2 结果 | 第55-63页 |
2.2.1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血压、24小时蛋白尿的影响 | 第55-56页 |
2.2.2 LC对胎鼠及胎盘的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3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肾脏及胎盘的影响 | 第57-58页 |
2.2.4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 第58页 |
2.2.5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第58-59页 |
2.2.6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7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胎盘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0-61页 |
2.2.8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血浆EMP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9 LC对子痫前期样大鼠FMD股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 讨论 | 第63-65页 |
2.4 小结 | 第65-66页 |
三、围产期DMB对LC肠道代谢产物TMAO变化的影响 | 第66-88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66-70页 |
3.1.1 实验对象 | 第66页 |
3.1.2 饲养条件 | 第66页 |
3.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66页 |
3.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66-67页 |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7-68页 |
3.1.6 实验分组及技术路线 | 第68页 |
3.1.7 实验动物标本采集 | 第68-69页 |
3.1.8 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组织FMO3基因表达量 | 第69页 |
3.1.9 高效液相质谱检测血浆TMAO | 第69-70页 |
3.1.10 粪便微生物16SrDNA高通量检测 | 第70页 |
3.1.11 统计学方法 | 第70页 |
3.2 结果 | 第70-86页 |
3.2.1 LC及DMB对TMAO水平的影响 | 第70-71页 |
3.2.2 LC及DMB对各组孕鼠肝组织FMO3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3 LC及DMB对各组孕鼠粪便微生物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72-86页 |
3.3 讨论 | 第86-87页 |
3.4 小结 | 第87-88页 |
全文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5-97页 |
综述 妊娠期微生物群变化与先天免疫适应的关系 | 第97-10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