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回采工作面压力论文

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及颗粒流分析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煤层长壁开采矿山压力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煤层下行开采矿山压力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矿压研究手段现状第20-2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2页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矿压实测规律第24-36页
    2.1 概述第24-25页
    2.2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煤层长壁开采剧烈矿压显现第25-26页
        2.2.1 大柳塔C202 面长壁开采顶板台阶下沉矿压显现第25页
        2.2.2 大柳塔1203 面长壁开采顶板台阶下沉矿压显现第25-26页
    2.3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煤层下行开采过上覆遗留倾向煤柱矿压显现第26-31页
        2.3.1 大柳塔活鸡兔井12306 面进上覆停产煤柱出切眼保护煤柱矿压显现第26-29页
        2.3.2 石圪台煤矿12102 面出上覆切眼保护煤柱矿压显现第29-31页
    2.4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煤层下行开采上覆遗留走向煤柱下方矿压显现第31-32页
        2.4.1 大柳塔活鸡兔井12306 面上覆走向煤柱下方矿压显现第31页
        2.4.2 石圪台煤矿12102 面上覆走向煤柱下方矿压显现第31-32页
    2.5 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覆岩运动特点第32-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颗粒力学模型细观参数的相似理论标定新方法第36-50页
    3.1 概述第36页
    3.2 相似理论标定细观参数方案第36-43页
    3.3 细观参数标定方案可行性验证与分析第43-44页
    3.4 模型和原型组构相似的影响因素第44-48页
        3.4.1 颗粒相对半径对组构相似的影响作用第44-46页
        3.4.2 颗粒半径比对组构相似的影响作用第46-48页
    3.5 结论第48-50页
第四章 节理煤体模型重构及失稳破坏的颗粒流分析第50-82页
    4.1 概述第50-53页
    4.2 研究方法第53-66页
        4.2.1 节理煤体SRM建立方法第53页
        4.2.2 割理网络DFN建立方法第53-55页
        4.2.3 T形割理网络DFN生成新方法第55-59页
        4.2.4 节理煤体SRM细观参数标定第59-64页
        4.2.5 节理煤体SRM构建与设置第64-6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6-74页
        4.3.1 节理煤体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第66-72页
        4.3.2 节理煤体失效模式第72-74页
    4.4 讨论与结果验证第74-80页
        4.4.1 节理煤体失效模式与应力-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第75-78页
        4.4.2 节理煤体尺寸效应第78-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台阶下沉机理及颗粒流分析第82-102页
    5.1 概述第82页
    5.2 顶板台阶下沉灾害发生机理第82-84页
    5.3 顶板台阶下沉机理颗粒流模型建立第84-88页
        5.3.1 覆岩颗粒流模型建立与方法第84-85页
        5.3.2 岩层岩体细观参数标定第85-88页
        5.3.3 液压支架模型建立与方法第88页
    5.4 顶板台阶下沉机理颗粒流模拟实验与物理实验及现场验证分析第88-100页
        5.4.1 基本顶初次来压第88-95页
        5.4.2 基本顶周期来压第95-99页
        5.4.3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及现场实测验证分析第99-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出上覆倾向煤柱剧烈矿压机理及控制弱化措施第102-142页
    6.1 概述第102页
    6.2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工作面覆岩承载结构类型第102-110页
        6.2.1 上煤层工作面覆岩台阶岩梁承载结构第102-106页
        6.2.2 上煤层工作面覆岩砌体梁承载结构第106-110页
    6.3 上覆台阶岩梁承载结构下行开采出倾向煤柱剧烈矿压机理第110-117页
        6.3.1 上关键层悬臂式破断台阶岩梁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第110-114页
        6.3.2 上关键层周期式破断台阶岩梁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第114-117页
    6.4 上覆砌体梁承载结构下行开采出倾向煤柱剧烈矿压机理第117-123页
        6.4.1 上关键层悬臂式破断砌体梁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第117-121页
        6.4.2 上关键层周期式破断砌体梁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第121-123页
    6.5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出倾向煤柱剧烈矿压机理实验模拟验证第123-130页
        6.5.1 上覆台阶岩梁承载结构下行开采出煤柱剧烈矿压机理验证第123-128页
        6.5.2 上覆砌体梁承载结构下行开采出煤柱剧烈矿压机理验证第128-130页
    6.6 浅埋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出煤柱剧烈矿压影响因素及控制弱化措施第130-138页
        6.6.1 下煤层采高影响作用第131-133页
        6.6.2 下工作面切眼距上工作面遗留煤柱边界距离影响作用第133-135页
        6.6.3 上下煤层间岩性及煤层间距影响作用第135-137页
        6.6.4 上工作面覆岩承载结构下沉量影响作用及控制弱化措施第137-138页
    6.7 本章小结第138-14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2-146页
    7.1 主要结论第142-144页
    7.2 展望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4-166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煤体中代谢—传输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镁锗基合金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