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1.1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1.2 本体优化 | 第15页 |
1.1.3 控制策略的优化 | 第15-16页 |
1.1.4 多相DSEM | 第16-18页 |
1.2 少开关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原理分析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3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2.4 DSEM的控制策略 | 第24-29页 |
2.4.1 标准角度控制 | 第25-27页 |
2.4.2 提前角度控制 | 第27-29页 |
2.5 双定子DSEM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2.5.1 双三相变换器驱动双定子DSEM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控制策略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九开关变换器与双定子DSEM的连接方式 | 第32-36页 |
3.2.1 基本连接方式 | 第32-33页 |
3.2.2 绕组连接方式与开关管导通逻辑的约束关系 | 第33-36页 |
3.3 换相导致两个输出端口之间的耦合对电枢电流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1 两套绕组并联状态切换到四相绕组串联运行状态 | 第36-38页 |
3.3.2 四相绕组串联运行状态切换到两套绕组并联运行状态 | 第38-40页 |
3.4 优化控制策略 | 第40-42页 |
3.4.1 提前角度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3.4.2 九模态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3.4.3 综合优化控制策略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系统模型搭建及仿真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控制系统 | 第43-47页 |
4.2.1 双定子DSEM电机本体仿真模型 | 第43-46页 |
4.2.2 主功率电路仿真模型 | 第46-47页 |
4.2.3 控制电路仿真模型 | 第47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4.3.1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驱动拓扑的双定子DSEM系统仿真 | 第48-50页 |
4.3.2 基于优化控制策略的仿真 | 第50-52页 |
4.4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驱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 | 第52-53页 |
4.4.1 调速仿真 | 第52-53页 |
4.4.2 加卸载仿真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 第55-73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实验硬件平台设计 | 第55-64页 |
5.2.1 主功率电路 | 第56-57页 |
5.2.2 主控电路 | 第57-60页 |
5.2.3 调理电路 | 第60-64页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4-71页 |
5.3.1 DSP软件设计 | 第64-67页 |
5.3.2 CPLD软件设计 | 第67-71页 |
5.4 上位机设计 | 第71-72页 |
5.4.1 LabVIEW简介 | 第71页 |
5.4.2 上位机界面设计及功能划分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双定子DSEM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73-80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反电势、位置信号以及对应关系 | 第73-74页 |
6.3 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6.3.1 基本控制策略下实验 | 第74-76页 |
6.3.2 提前角度控制策略下的实验 | 第76页 |
6.3.3 九模态控制策略下的实验 | 第76-77页 |
6.3.4 综合优化控制策略下实验 | 第77页 |
6.3.5 调速实验 | 第77-78页 |
6.3.6 加卸载实验 | 第78-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