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5页 |
1.2.1 无电解电容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10页 |
1.2.2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7-23页 |
2.1 电网输入电流 | 第17页 |
2.2 电网输入功率因数 | 第17-19页 |
2.3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稳定性 | 第19-20页 |
2.4 直流母线电压最低值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 第23-39页 |
3.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3.2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 第24-28页 |
3.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28-30页 |
3.3.1 弱磁控制 | 第28-29页 |
3.3.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 第29-30页 |
3.3.3 单位功率因数控制 | 第30页 |
3.4 仿真研究 | 第30-38页 |
3.4.1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仿真与分析 | 第30-32页 |
3.4.2 弱磁控制仿真与分析 | 第32-34页 |
3.4.3 最大转矩电流流比控制仿真与分析 | 第34-36页 |
3.4.4 单位功率因数控制仿真与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高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 第39-51页 |
4.1 基于电网侧输入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 第39-42页 |
4.1.1 q轴电流控制策略 | 第39-40页 |
4.1.2 q轴给定电流相位修正 | 第40-41页 |
4.1.3 d轴电流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4.2 基于逆变器输出功率的控制策略 | 第42-46页 |
4.2.1 基于逆变器输出功率的d、q轴协同控制策略 | 第42-44页 |
4.2.2 逆变器输出功率控制 | 第44-46页 |
4.3 仿真研究 | 第46-50页 |
4.3.1 基于电网侧输入功率因数控制策略的仿真与分析 | 第46-48页 |
4.3.2 基于逆变器输出功率控制策略的仿真与分析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实验研究和分析 | 第51-63页 |
5.1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和硬件实验电路设计 | 第51-55页 |
5.1.1 DS1103介绍 | 第51-53页 |
5.1.2 调理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5.1.3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4页 |
5.1.4 主功率电路 | 第54-55页 |
5.2 控制软件设计 | 第55-58页 |
5.2.1 电流电压采样 | 第55-56页 |
5.2.2 PWM信号产生 | 第56-57页 |
5.2.3 转速和转子位置检测 | 第57-58页 |
5.3 实验和分析 | 第58-62页 |
5.3.1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参数测量 | 第58-59页 |
5.3.2 SVPWM、转子位置以及电网电压相位获取 | 第59-61页 |
5.3.3 单相无电解电容系统高功率因数控制策略实验研究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