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果村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0页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7-9页 |
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2.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 “女子太阳山祭祀”与“女子太阳节”研究 | 第9-13页 |
2. 壮族原生宗教研究 | 第13-14页 |
3. 民俗文化的“非遗”研究 | 第14-16页 |
4. 小结 | 第16-17页 |
(三)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上果村“女子太阳山祭祀”概况 | 第20-34页 |
(一) “女子太阳山祭祀”的神话之源 | 第21-27页 |
1. “女子太阳山祭祀”神话 | 第22-23页 |
2. 太阳与女人 | 第23-25页 |
3. 太阳与鸟 | 第25-27页 |
(二) “女子太阳山祭祀”与壮族稻作文化 | 第27-28页 |
(三) “女子太阳山祭祀”仪式的过程 | 第28-34页 |
1. 制作黄米饭 | 第29页 |
2. 净身更衣 | 第29-31页 |
3. 请太阳 | 第31-32页 |
4. 送太阳 | 第32-34页 |
二、“女子太阳山祭祀”的宗教解析 | 第34-40页 |
(一) 图腾信仰的存留 | 第34-35页 |
(二) 传统祭仪的延续 | 第35-36页 |
(三) 宗教功能的展示 | 第36-40页 |
1. 社会整合功能 | 第37-38页 |
2. 传承与教育功能 | 第38-40页 |
三、“女子太阳山祭祀”的变化 | 第40-60页 |
(一) 《祭太阳古歌》的传承变化 | 第40-43页 |
(二) 从传统祭仪到现代民俗节日 | 第43-47页 |
1. 政府主导节日运作 | 第43-45页 |
2. 节日特征由“单一”转化为“多元” | 第45-47页 |
(三) “女子太阳山祭祀”的“非遗”之变 | 第47-53页 |
1. 祭祀形式的流变 | 第49-50页 |
2. 祭祀场域的改变和转移 | 第50-52页 |
3. 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变 | 第52-53页 |
(四) “女子太阳山祭祀”的文化重构 | 第53-60页 |
1. 祭祀图腾的重构 | 第54-56页 |
2. 祭祀内容的重构 | 第56-60页 |
四、“女子太阳山祭祀”变化的动因分析 | 第60-72页 |
(一) 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 第60-66页 |
1. 社会经济发展 | 第60-62页 |
2. 宗教世俗化趋向 | 第62-66页 |
(二) 宗教社会化中原生宗教特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1. 制度模糊 | 第66-68页 |
2. 组织松散 | 第68-69页 |
(三) “非遗”项目保护发展方式的引导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