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沉浮--现代小说中的僧尼形象解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范围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7-10页 |
1、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概述 | 第7-9页 |
2、有关小说中僧尼形象研究的概述 | 第9页 |
3、有关现实僧尼的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第一章:历史的承接与转折 | 第10-16页 |
第一节:中国近代小说中的僧尼众相 | 第10-12页 |
第二节 转型期的典范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新文学僧尼形象之“始基” | 第13-16页 |
第二章: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僧尼百相 | 第16-24页 |
第一节 一意真修,专心成佛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亦僧亦俗,“本性”即“佛性” | 第18-20页 |
第三节:只见色身,不见法身 | 第20-24页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僧尼形象的时代特点 | 第24-30页 |
第一节 “迷而不信”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偶像”破坏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文学中僧尼形象的塑造因缘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儒、佛的前世今生注定了思考的复杂性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儒、佛的“外向性”思考决定了理论的实用性 | 第32-34页 |
第三节 中、西抉择的纠葛造就了思维的多样性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