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中国概念书籍设计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外概念书籍设计现状 | 第13-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书籍设计的概况及哈夏音乐会的概况 | 第18-28页 |
一、概念书籍设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一)概念书的概念 | 第18页 |
(二)概念书籍设计观念 | 第18-19页 |
(三)概念书籍设计原则 | 第19页 |
二、概念书籍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 第19-23页 |
(一)概念书籍设计的发展 | 第19-20页 |
(二)概念书籍设计的创新 | 第20-23页 |
三、哈夏音乐会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4页 |
四、哈夏音乐会文化资源影响力及对音乐产业城市发展的意义 | 第24-28页 |
(一)发展与创新中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 第24-25页 |
(二)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对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 第25-27页 |
(三)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对哈尔滨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设计创新策略 | 第28-42页 |
一、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创新设计的理念 | 第28-31页 |
(一)承载本届音乐会艺术功效会议服务文献记载的百科全书 | 第28-29页 |
(二)有效记载传播和弘扬音乐会艺术及艺术赏评价值 | 第29-30页 |
(三)艺术家及各界来宾生活起居游览导视等指导文献 | 第30-31页 |
(四)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一体的设计思路 | 第31页 |
二、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设计的价值与功效 | 第31-34页 |
(一)哈夏音乐会在国际音乐会的影响力 | 第31-32页 |
(二)哈夏音乐会概念书对文化资源及相关产业的贡献 | 第32-33页 |
(三)收集整理归纳本届音乐会的全部内容为文献纪录 | 第33页 |
(四)地域文化构建书籍艺术特征提升市场价值填补文化市场 | 第33-34页 |
三、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主题概念书设计艺术创新表现 | 第34-37页 |
(一)运用丁香图形及音乐元素体现音乐会的地域特色 | 第34-35页 |
(二)融纸雕木雕透雕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表现 | 第35页 |
(三)采用多视角多方位立体性的翻阅创新表现 | 第35-36页 |
(四)融主题内容阅读方式及形态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创新表现 | 第36-37页 |
四、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设计选材应用及工艺流程的创新 | 第37-42页 |
(一)采用木质材料来体现音乐会古朴醇厚的底蕴 | 第37-38页 |
(二)运用钢琴模型碟片技术展现时代与辉煌 | 第38-39页 |
(三)运用抽拉、卡、嵌、激光雕刻等工艺手段 | 第39-41页 |
(四)运用手工制作工艺增强概念书籍的独特性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设计的前景展望及概念书的创新点和未来发展· | 第42-44页 |
一、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设计的前景及展望 | 第42-43页 |
(一)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念书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 第42页 |
(二)发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概念书籍增强读者的阅读记忆和兴趣 | 第42-43页 |
二、概念书设计的创新点及未来发展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