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养殖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 | 第13-14页 |
1.1 养殖牲畜粪便概述 | 第13页 |
1.2 养殖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 | 第13-14页 |
2 影响堆肥进程的理化因素及其腐熟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堆肥概述 | 第14页 |
2.2 影响堆肥进程的理化因素 | 第14-16页 |
2.3 肥料腐熟度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3 堆肥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 第19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4.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粪与猪粪高温堆肥研究 | 第21-53页 |
第一节 不同碳氮比牛粪高温堆肥研究 | 第22-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第22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1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温度的变化 | 第25页 |
2.2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的变化 | 第25-26页 |
2.3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电导率的变化 | 第26页 |
2.4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总氮和碳氮比的变化 | 第26-27页 |
2.5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2.6 堆肥结束时各处理发芽指数的测定 | 第28-29页 |
2.7 堆肥开始与结束时各处理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第29-31页 |
2.8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养分的变化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猪粪水高温堆肥研究 | 第3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第33页 |
1.2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2.1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温度的变化 | 第35页 |
2.2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含水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2.3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2.4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碳氮比的变化 | 第37页 |
2.5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2.6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发芽指数(GI)的变化 | 第38页 |
2.7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2.8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2.9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第40-42页 |
2.10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养分的变化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页 |
第三节 不同碳氮比猪粪高温堆肥研究 | 第44-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第4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2.1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温度的变化 | 第46页 |
2.2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含水率的变化 | 第46-47页 |
2.3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 第47页 |
2.4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碳氮比的变化 | 第47-48页 |
2.5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2.6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发芽指数(GI)的变化 | 第49页 |
2.7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2.8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50页 |
2.9 堆肥过程中各处理养分的变化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猪粪高温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研究 | 第5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第5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2.1 不同处理Miseq测序基本信息 | 第56-58页 |
2.2 不同处理的alpha多样性 | 第58-59页 |
2.3 不同处理的beta多样性 | 第59页 |
2.4 不同处理门分类水平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9-60页 |
2.5 不同处理属分类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群落比较 | 第60-64页 |
2.6 基于OTU水平下微生物群落与肥料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创新点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