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阅读法 | 第11-12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12页 |
1.3.4 Probit二元线性回归法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1 难点 | 第14页 |
1.5.2 可能创新点 | 第14页 |
1.6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6.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6.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6.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 | 第21-22页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效应 | 第22页 |
2.1.3 效应感知 | 第22页 |
2.1.4 参与行为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3页 |
2.2.3 感知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新疆喀什T村村民问卷调查的组织设计 | 第25-32页 |
3.1 新疆喀什T村非遗资源与开发概况 | 第25-27页 |
3.1.1 非遗民族乐器的开发 | 第25-26页 |
3.1.2 非遗民族乐器开发政策 | 第26-27页 |
3.2 新疆喀什T村贫困现状 | 第27-28页 |
3.2.1 新疆喀什贫困现状 | 第27-28页 |
3.2.2 新疆喀什疏附县贫困成因 | 第28页 |
3.3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第28-30页 |
3.4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投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新疆喀什T村村民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41页 |
4.1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1.1 非遗扶贫正负面效应感知 | 第32页 |
4.1.2 非遗扶贫参与行为 | 第32-33页 |
4.2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4.2.1 信度检验 | 第33页 |
4.2.2 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8页 |
4.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4.3.2 村民效应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3.3 村民参与行为的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4.4 不同人口特征学村民的感知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新疆喀什T村村民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实证分析 | 第41-63页 |
5.1 村民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关系分析 | 第41-44页 |
5.1.1 效应感知量表的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5.1.2 参与行为量表的因子分析 | 第42-43页 |
5.1.3 村民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效应与参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5.2 村民人口特征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4-59页 |
5.2.1 效应感知性别差异 | 第45页 |
5.2.2 效应感知年龄差异 | 第45-50页 |
5.2.3 效应感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 第50-52页 |
5.2.4 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在职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52-55页 |
5.2.5 效应感知家庭年收入的差异 | 第55-59页 |
5.3 村民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参与行为与态度的回归分析 | 第59-61页 |
5.4 假设检验结果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建议 | 第64-65页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65-66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1:喀什T村村民对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